《巴黎人在八里庄》导演岑冰星:在文化差异中感受中国文化

居住在成都八里庄的女孩李思淼从来没出过国,却酷爱吃法棍面包,不仅坚持相信自己是巴黎人,也相信自己的亲生父母在法国。李思淼的母亲无法理解女儿的行为,认为女儿是六亲不认。地方民生新闻关注到李思淼和母亲的故事,深入“故乡紊乱”群体,这类人群对于素未谋面的地方,却有着浓浓的乡愁......这是电影《巴黎人在八里庄》所讲述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是岑冰星,她2022年8月来到巴黎求学,攻读人类学专业,本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她认为,选择人类学这个专业有些“歪打正着”,“人类学本质是研究他者,这让我有了一双能更好观察生活、观察文化、观察社群的眼睛。”岑冰星说。
什么是故乡紊乱者?
所谓故乡紊乱者,是指一些对于远方有特殊渴望的人,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被远方的东西吸引,这个吸引物可能是文化,可能是风景。
《巴黎人在八里庄》就讲述了故乡紊乱者李思淼,出生在四川,却坚信自己的家乡在巴黎,要去巴黎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而当李思淼历经千辛万苦到了巴黎后,却发现自己最爱的却是来自四川的郫县豆瓣酱。
这个作品拍摄于2023年,岑冰星最初拍摄时只是想给她在法国的一年做一个总结。“本科时每年都要求拍摄一个作业,来了法国后虽然没有强制要求,我也想用这样的方式给我的第一年做一个总结。”她说,“虽然拍摄的是‘巴黎人’,但当时的我没怎么去过巴黎。”
图片
《巴黎人在八里庄》的拍摄花絮
故乡紊乱者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概念,但岑冰星认为身边有很多故事原型。她见过很多年轻人非常渴望一些国家和文化,他们想换一个地方生活。但在岑冰星看来,重要的不是如何离开,而是离开祖国后到了另外一些国家,该如何再一次面对另一个地方的文化冲击。
“你要怎么面对自己的新身份?怎么面对新生活?怎么理解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她说。“在电影中我提出了‘故乡紊乱’这个概念,看似戏谑,但当观众更深入思考时,会发现这个概念是相对客观的。”
岑冰星认为自己曾经也是一位故乡紊乱者,但当她走进另一片土地,却总有一些问题在脑海中盘旋。“当我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时,我会想,如果我出生在法国这片土地,我会不会对中国文化充满向往?我会不会选择去中国留学?那我的身份又是如何确立的?”
带着这些问题和对身份的深刻体会,只用了一个下午,岑冰星就写完了《巴黎人在八里庄》的剧本,两天就拍摄完成。
“我渐渐悟到了一个道理:如果我们认为一个地方是完美的,那只能说我们靠得还不够近。”岑冰星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在慢慢发现落差的过程中,我们能更好地看清自己,看清我们来的地方”。同时,她认为故乡紊乱本身是一件好事,“这至少说明是一个有探索精神的人。”
在差异中寻找自己文化的独特性
岑冰星对文化差异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国内的时候,看待他乡文化很容易陷入二元对立。”她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大部分人并没有实际去往他国,或是接触他国文化的渠道相对单一,往往通过电影、音乐、书籍等形式感知另一个文化,而不是通过实际生活和体验。
“我是四川人,从小在吃辣的环境中成长,我当时认为全世界都应该吃辣。”岑冰星说,“后来我去了广东,真正看到另一种饮食习惯后,我才意识到‘吃辣’是一种不同,我才开始思考,为什么四川人爱吃辣,而广东人不爱吃辣。这放在不同国家的文化碰撞上也一样。”
岑冰星认为,了解他国的文化是帮助了解自己国家文化的一种方式。她曾经在法国公园帮两位中国女孩拍摄汉服写真,那一天来了很多人围观,其中有法国人,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居民或游客。“有很多人来找我们合照,在中国是不会有这么多关注的。”岑冰星说。
图片
在法国图卢兹的公园里拍汉服的花絮
大家除了来拍照外,还会问很多问题。比如“你们这个衣服是哪里来的?”“这个衣服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你们为什么要穿这件衣服?”
“一开始的问题还比较容易回答,这件衣服是汉服,来自中国,我们穿汉服只是为了在广场拍照。”岑冰星说,“但后来会发现他们问的很多问题我们也不了解,比如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为什么是这个颜色......如果不是由一个从未见过汉服的人提出这些问题,我们可能根本不会想这些。”
经过这件事后,岑冰星开始特意在文化差异中寻找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她在很多欧洲的博物馆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经常有很多穿着汉服,尤其是马面裙的中国女孩来参观。岑冰星说:“也许在见到了更多其他的文明后,我们才会更加珍惜自己文明的独特性,才愿意在以其他文明为主的地方,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文明。”
要以大众容易接受的形式传播文化
“每个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出生之后的经历塑造了我们,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岑冰星认为,每种文化都不能固步自封。
刚到法国,所有的经历都更新了她对“文化”的理解。“很多在中国看到的形式、内容,我们不会觉得这是文化。”岑冰星说,来到法国后,中国人怎么吃饭、怎么吆喝,中国年轻人下课后喜欢去哪里,学生是怎么上课的、怎么处理跟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有着深刻的文化烙印。
但对于来法国之前的岑冰星来说,对所谓中国文化还仅仅局限在琴棋书画等具象内容上,来了法国之后发现,一言一行皆是文化。
在巴黎,有越来越多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因为岑冰星电影专业出身,她更多地关注到电影方面的文化交流。“我看到巴黎有很多放映国内电影的活动,除了巴黎,其他城市也有很多这样的活动。”
最让岑冰星印象深刻的是今年春节,法国放映《封神》。电影放映厅座无虚席,来了很多法国观众。“我当时很奇怪,我没想到这类中国神话类题材,能吸引这么多法国人。”岑冰星说,其实在电影放映前,就有很多法国人表现出对剧情的好奇。
“看完电影走出展厅,我非常感动。我感动的不是剧情,而是法国人对剧情的反应。”岑冰星说,“在影片的笑点,大家都会笑,在惊悚的剧情时,很多观众都倒吸一口凉气。”这说明大家真正看懂了《封神》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多人了解到中国神话的人物设定和商朝的运行机制。
岑冰星认为这次放映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交流,给了她很大的启示,“如果想要在异国传播中国文化,我们要从大众容易接受的形式入手。”《封神》就是这样一个作品,既是大众感兴趣的奇幻类话题,又以电影的形式,没有高门槛,谁能都接受。
近些年,在法国的中国文化传播早已不局限在琴棋书画、剪纸等内容,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年轻化的呈现方式,如电影分享、艺术策展等。“越来越多样的形式,开始让法国看到中国的年轻人。”岑冰星说。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贾涵宇 荆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