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下滩涂,一天环志60只,亲历杭州湾“追”候鸟行动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邹宸 通讯员 孙勇 朱振贤
凌晨四点出头,天边刚泛起鱼肚白,一群身着下水裤的人出现在宁波杭州湾滨海滩涂湿地上,趁着退潮,人群一步一个脚印向泥泞深处前进。
一场特殊的“约会”正悄然进行。
图片
环志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潮新闻记者 邹宸/摄
“约会”的双方,是这个季节的北迁候鸟和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总站、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的专业候鸟环志团队。
“约会”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鸟类迁徙路径、生存状态,监测环境变化,为守护候鸟迁飞提供详实且科学的数据支撑,以此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杭州湾湿地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此停歇或越冬,是绝佳的“约会”场所。
4月以来,环志团队入驻杭州湾,开展为期一个月左右的2024年浙江省鸟类环志工作。
前几天,潮新闻记者赶赴杭州湾,记录了这一场特殊的“约会”。
一天环志60只
偶遇历年体型最大的“大杓鹬”
“环志研究,简单分为收鸟、环志、疫源疫病采样、放飞等,我们需要尽快抵达网场巡网,去收夜间‘上网’的鸟。”退潮后的滩涂松软极易“困脚”,团队在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生物多样性监测所正高级工程师刘宝权的带领下,扯着裤腿,大步挪动。
图片
潮新闻记者(穿白上衣者)和团队一起进滩涂。
随着第一缕阳光洒落,一行人抵达了网场区域,开始分头收鸟。这片网场的架筑,经由环志团队前期的科学踏勘,包括分析了区域内鸻鹬类为主的候鸟停歇规律、生活习性,能够使人工干扰最小化。
“鸟夜间上了网,我们需要尽快尽早去收,时间长可能会对它们造成伤害,白天定时巡网,保证没有偶发‘上网’的个体长时间滞留。”刘宝权介绍。
图片
团队人员将鸟从网上安全取下 潮新闻记者 邹宸/摄
一只、两只、十只……众人分区配合,将鸟逐只安全取下,小心翼翼地装入网箱中,盖上布头防止它们惊动受激,其中大部分是体型较小的红脚鹬、黑腹滨鹬、蒙古沙鸻。
这番巡网收鸟,共回收60只鸻鹬类候鸟,其中有一只喙长大约头部三倍多长的大杓鹬,打破了历年来杭州湾环志候鸟个体体型最大的纪录。
佩戴全球专属“身份证”
优良个体还会配“小书包”伴飞
正式环志环节,需要对鸟类进行个体标记,在鸟的胫部(小腿)佩戴全球范围内专属“身份证”——带有全国鸟类环志中心通讯地址和唯一编号的特殊金属环,或彩色塑料环以及代表杭州湾环志点的配色旗标。
刘宝权解释,标记是为了放飞后的追踪和识别,科学监测鸟儿的种群迁徙变化。
“拥有标记后,它们无论飞到何处,都会带着我们‘杭州湾’的印记。”刘宝权说,“简单来说,鸟环上的编码独一无二,旗标的配色也是世界唯一的,如果我们环志的鸟被其他国家和地区回收,就能够准确提供该环志鸟的环志地点、时间等相关信息,进而开展下一步的科学研究。”
图片
一只完成环志的红脚鹬  潮新闻记者 邹宸/摄
记者了解到,今年环志开展以来,团队在杭州湾曾回收到一只江苏南通标记的蒙古沙鸻和一只泰国曼谷标记的红颈滨鹬,都为迁徙鸟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线索和证据。
这些鸻鹬类鸟经过标记后,还会被环志人员一一测量个体数据,获取体重、体长、翼长、跗蹠长等信息并拍照留档,再由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团队进行现场疫源疫病咽拭子、肛拭子采样,监测野生鸟类病源携带情况等。
图片
团队通过电脑展示背上“小书包”后云端显示相关信息。 潮新闻记者 邹宸/摄
身强体壮的优良个体会被配上“小书包”,也就是卫星跟踪技术装置,该装置具有小型化、轻量化等特点,能够精准且及时地跟踪确定环志鸟的迁徙路线、时间。
图片
给环志鸟装配“小书包” 潮新闻记者 邹宸/摄
“这是一种数字化科技赋能的环志方法,能实时研究候鸟的迁徙路线、停歇地点、迁徙时间,并进行数据分析,为它们的迁飞‘保驾护航’。”环志团队成员汤腾说。
今年目标新环志1050只
这项充满爱与呵护的工作将持续
几名经手测量个体数据、佩戴跟踪装置的环志人员告诉记者,“环志”不仅仅需要专业度和科学知识,更是一项需要爱与呵护的工作。
图片
环志人员将环志鸟放飞 潮新闻记者 邹宸/摄
“杭州湾鸻鹬类占比99%以上,前几日的台州漩门湾环志中,雀形目占比超99%。”刘宝权说,这说明浙江滨海拥有适合这些鸟类生存的好环境,它们具有一定的种群数量,是当地鸟类环志的优势物种。
浙江的鸟类环志工作,至2024年已是第8年,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加持下,已累计环志鸟类6800余只,安装鸟类跟踪器超130台。
记者从省林业局了解到,今年,浙江将新环志鸟类1050只,并同步观察回收历年已经带有环志标记的鸟类,调取佩戴跟踪器的鸟类迁飞数据,研究它们的迁徙时间、路线、速度和种群数量、年龄等生态学规律。
以鸟为伴、为业,守护这些大自然的自由生灵,浙江的环志人员追寻候鸟的脚步还将继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