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观察 | 别怪学生上课走神,有没有可能是老师问题提得不好?

图片
图说:过去两年,向明初级中学开展了一次关于“提问”的探索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摄(下同)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是课堂常态。但是,除了关注答案正确与否,你是否想过,问题的质量高低,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课堂沉闷,不该只责怪学生走神,而有可能是老师的问题根本让人提不起精神?
过去两年,围绕“提问”的话题,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在部分学科开展了一次有意思的探索:教室里除了一名执教老师,另有数名老师对其提问的方式、数量和学生的反馈进行统计。令人惊喜的是,两年实践成效显著:对60节课的追踪分析显示,老师提的“批判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比以往增加了约50%。那些一看便知或者靠机械记忆就能答对的无效或低效问题,明显少了。
校长冯强介绍,这是该校和首都师范大学团队合作开展的一项名为“指向思维优化的学科教学教型”研究,引导老师“高质量提问”成了课题的主要任务之一。
“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记忆层面,学生只有参与高质量的智力工作时,才能提高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增强自身能力。”冯强说。
“观察这个装置,小球是否有可能落入下方的每一个区域?”“小球落入某个区域的次数最多,是否代表这个区域的概率最大?”“如果让你为我们班级明年活动的展台设计一个抽奖游戏,你会选用什么方式呢?”在初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记者看到,教师沈茜正通过一个有趣的抽奖游戏,引发同学们对路径问题的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如果我是游戏的设计者,我知道怎样才能取之有道地‘搞钱’”“哈哈,我知道应该把贵一点的奖品放在哪里,可以欺负‘冤种’”“概率的知识让我知道,消费者也不能贪图小便宜。我以前就有一次想试运气,结果花了一百多块压岁钱也没中奖”……
图片
图说:沈茜老师的数学课让同学们意犹未尽
下课几分钟后,同事们出示的一系列图表,揭示了课堂引人的秘密——统计显示,这节课上,推理性问题占比最高,达55%,其次为创造性问题(20%)和批判性问题(15%),包括诸如“你如何将60元奖品合理分布至底层奖项区”“你认为活动总预算需要多少”“如果要将中奖率控制在35%左右,你该如何放置奖品”等。而记忆性问题占比最低,仅为10%。此外,学生的回答类型也被精准分为“机械判断是否”“认知记忆性回答”“创造性评价回答”等类型,以图表形式呈现。
图片
图说:数据分析让课堂成效更加直观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老师一节课提问的密度有点高,要把更多的思考空间,还给学生。”在肯定课堂成效的同时,数学备课组长唐张勇也直率地提出了改进的意见。他坦言,两年来,他明显感到,因为有了数据的“加持”,自己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以往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提醒自己不要随口问出“无效问题”,从而将更多时间留给同学们开展小组讨论。学生的水平参差不一,对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眼中的难度也不同。为了让每个人的思维都活跃起来,老师们也有“小心机”——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组员得承担代表小组总结发言的任务,这样一来,他不得不打起精神,聆听、记录和消化同学们观点。思维的能力,也就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