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性远超人工操作!机器人辅助冠脉支架术毫米之间“支生死”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8日讯(通讯员郭姗姗)“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任何手术都必须精耕细作,不容分毫差池。这次机器人冠脉支架介入手术的成功推动着血管介入领域的新变革,也使‘手术精准性’迈上更高台阶。”武汉亚心总医院苏晞院长说道。
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出院后不久,4月29日,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术也在亚总成功完成,患者于3日后康复出院。该手术由苏晞院长主刀、心血管内外科王琛医生协同实施。
图片
苏晞院长(中)、王琛医生(右)
危急!冠脉3支血管,两支严重病变
本次接受机器人冠脉支架介入治疗的是一名66岁男性患者。家住汉阳的尹先生(化姓)一月前因突发剧烈胸痛,被送往武汉亚心总医院救治,经冠脉造影检查后发现:尹先生冠脉3支血管中,有两支均发生了严重病变——回旋支90%堵塞、前降支80%堵塞,从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科、心血管内外科迅速启动救治,率先疏通引致危急重症的“罪犯血管”回旋支。植入2枚支架后,患者胸口压榨性剧痛、憋闷等症状得到了迅速缓解。
术后,经过心血管内外科团队审慎评估,待尹先生逐步稳定后,需再行处理前降支病变,彻底阻滞冠心病复发的可能。
“冠状动脉是供给心脏血液的动脉,其包含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脉三支主要血管。广为人知的冠心病就是指这些血管发生了狭窄、堵塞,从而引起的心脏病变。与水壶、水管经长期使用会形成水垢,日积月累的堆积导致其堵塞的道理一样,人体内的脂质、胆固醇也会在冠状动脉各处‘步步为营’——沉积成‘粥样斑块’,最终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若不及时‘疏通’,必将危及生命。”接诊的王琛医生解释说明道。
由于患者已接受过一次回旋支治疗,再行处理前降支病变无疑增加了难度与风险。经过二次评估,并获得家属同意后,心血管内外科团队决定采用机器人辅助进行二次手术。
机器人助阵,桩钉精确至“毫米级”
4月29日,手术如期开展。苏晞院长在“室外”操控,王琛医生身着铅衣在手术台旁协助。
图片
接受媒体采访时,王琛医生表示,冠脉回旋支、对角支是给心脏侧壁供血的主要血管。但患者才度过因回旋支堵塞引发的心梗危机,侧壁供血已受影响,为防止该处影响扩大,在为前降支堵塞血管植入支架时,定位落脚点的操作路径绝不可再损及对角支。
而影像上显示,患者前降支病变附近,距离对角支仅数毫米距离。这意味着人工推送导丝定位支架落脚点时,伤及对角支的可能性极大,所以传统的操作是置入2根导丝,其中一枚作用于保护对角支。但随着机器人的辅助,则简化了这项操作。
利用机器人远超于人工的精准性,只需推送1根导丝置于前降支病变处落脚,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等操作便随之一气呵成。30分钟后,手术成功结束,术后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显示手术效果良好。之所以如此流畅,是得益于机器人能将“支架植入落脚点”精确至毫米之间,使得操作过程中无需担忧伤及距离颇近的对角支,重重“关卡”亦能轻松拿下。
图片
最后,苏晞院长表示,与人工操作相比,介入机器人的“毫米级”定位和释放植入器械可避免医生因判断或观察失误造成的细小误差,显著提高导丝的精确操作能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如导丝穿孔、支架定位不佳的发生率。其次,“室外坐姿”操作、能有效降低医生体力消耗,减少辐射照射。
当然,任何疾病的治疗都远不及预防更为有效。预防冠心病要摒弃不良生活方式:戒烟、低脂低盐饮食,也要避免压力过大、情绪紧张,造成血管收缩加重血管拥堵。同时,一旦发现自身有胸痛胸闷等症状,就要及时就医,做到早诊早治。
【编辑:余丽娜】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