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斤奢侈水果被迫“人道毁灭”,农民再遭网暴,到底是谁的错?

当水果大量上市的时候,每年都有各类水果“卖不出去”、“滞销”的报道,其中有不少是虚假的悲情营销。
今年,这类报道“虽迟但到”。
千余斤奢侈水果被迫“人道毁灭”
这一次报道的是枇杷滞销。说得是重庆某村的农民把千余斤的枇杷给踩碎了。为什么要踩碎呢?据报道说原因是产量太高,卖不出去,只能当垃圾处理。但为什么非得踩碎呢?这个就有点儿不太能理解了。
图片
虽然这一次的报道有官方媒体背书,又上了一些平台的热搜。但个人觉得真实性还是有些“浮夸”。可能是有些媒体出于好意,用“踩碎”的方式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让枇杷更好卖吧?
枇杷这个水果怎么说呢?
在不少北方人的印象中,枇杷还真是一个奢侈水果。
像四月多的时候,一些枇杷的价格还能卖到20-30多元一斤。哪怕是眼下很多枇杷在北方的价格大约也是10多元一斤以上。而一些较为知名的“枇杷”,例如浙江的塘栖枇杷,眼下刚刚开始上市,收购价格快20元一斤。这个价格比去年降了10多元,原因是今年枇杷大丰收,是枇杷的大年。但20多元一斤的收购价格,这也算是奢侈水果了吧?
哪怕后边价格腰斩,终端价格也不低吧?
同是枇杷,为什么有的是奢侈水果,有的卖不出去要被迫人道毁灭呢?
水果是个商品
这个问题主要还是“水果三品”的影响,水果三品是指“品牌、品种、品质”。如果是遇到了水果大减产,“三品”的影响可能就比较大了。
图片
枇杷今年就是这样,产量大涨,核心产区的品牌价值就突显出来了,虽然也降价,但价格还能稳住,非核心产区的价格可能就只能面临“崩盘”了。再加上一些品种较老,种植得人较多,产量更大,价格压力同样会更大。然后,在品质上也有差距,枇杷有时候容易晒伤,如果晒伤严重的话,保鲜就很难,外观也会受影响,容易卖不掉。
这几点可能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不少消费者和果农都认为苹果就是苹果、橘子就是橘子、枇杷就是枇杷,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然而残酷的市场不是这么认为的,同一个水果,不同品质、不同品种、不同品牌,价格可能相差10倍,甚至100倍。
水果在本质上与粮食不同,粮食是刚需农产品,水果是纯粹的经济作物,是市场化的商品,价格差异和波动会一直非常大。
农民错了么?
在过去的几年里,也有类似这样的不少事件。比如之前有农民用草莓喂羊,也是这样的事儿。
当发生这样的事件时,网友的看法大致分两派:一派是农民太不容易了,表示同情;一派是这样的农民不值得同情,活该卖不出去。
图片
第一个好理解,第二个可能有些农民听了后就很难理解这样的观点了。
这一次枇杷被故意踩碎,就遭到了很多网友的指责。
他们认为即使卖不掉枇杷,也不应该故意踩碎,应该拉到城里摆摊卖,不卖送给别人也好,至少是做好事。
这样直接把农产品扔掉或者踩碎,是浪费。
网友的说法对吗?
道理上是对的,实际中是错的。错就错在“太对”了。我们是活在现实中,不是活在书本里,每一个人都需要生活支出,农民种水果也是为了养家糊口,真有人白送水果,那是大善人;送是情分,不送是本分。道德高尚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
再有,很多网友说农民扔掉卖不出去的农产品,类似于当年美国把牛奶倒河里也不送给穷人吃,把农民说成了“资本家”。
这就很搞笑,资本家要是都农民这个收入,那真的.......
实际上,很多时候不是农民不想去摆摊卖或者不想送。实在是,很多农产品的销售成本甚至要比它的种植成本都高。
图片
像枇杷这类不容易保鲜的水果,销售成本就更高了。让农民摆摊去卖,在哪摆摊呢?村里全是种枇杷的,白送人家都不一定要?去城里?先不说可不可以。可以的话,你确定一天能卖掉一千多斤?哪怕是白送,这个信息也要传递给很多人,消费者知道了才有可能过来拿,总不能让农民挨家挨户的上门送吧?
另外农民在农忙的时候,也很忙的,而且很多也得打工挣钱养家的,种水果不挣钱就罢了,还得浪费工钱去白送?想想都不可能吧?
所以,很多网友针对农民的评论是真的“过于天真”了,活在了书本里。
类似的很多鲜食农产品,在产地卖不出去的话,除了扔掉,真的很难有其它办法。像以前我们家种菠菜,卖不掉的时候,上百斤也是扔沟里,否则根本没法处理。打电话给亲戚让他们从城里来拉,不要钱,都几乎没人来。
大多数希望农民白送的,可能是幻想农民开车到城里去白送。想法很好,但不现实。
任何农产品乃至商品中间环节的成本是客观存在的。
地里的野草不要钱,从农村拔了去城里卖,价格也不会很低。
就是这么个道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