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痒却可致命!医生提醒:外出游玩要注意,警惕蜱虫咬伤

随着气温的回升,人们流连于草地和林间踏青、露营、遛狗、耕种、采茶……殊不知饥肠辘辘的蜱虫躲在暗处正准备着“饱餐一顿”。初夏出游,谨记做好个人防护,预防蜱虫叮咬,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节肢动物。通常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不吸血时仅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
图片
小虫子,大危害
蜱虫虽然个头不大,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夺命吸血虫”,严重到可致命。
目前全世界已知蜱类有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野生动物、家畜或老鼠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蜱虫病”,最典型的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此外,也会引发森林脑炎、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等疾病。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于2009年在中国首次发现报道,因其20%的致死率受到重点关注,该病具有非常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特点,具有地域性,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感染多在5-10月份。其主要传播媒介就是蜱虫,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导致人与人之间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一般情况下潜伏期为1—2周。但是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布尼亚病毒感染的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 排泄物及其污染物造成感染,潜伏期多在6—9天。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症状
初期表现为起病急,发热,体温 38—40°C,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肌肉酸痛、腹泻,少数有神志淡漠。单侧腹股沟或颈部、腋窝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较大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
部分病例进展为重症病例后可出现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抽搐、昏迷,可因循环衰竭、呼吸衰竭、出血等死亡。
图片
如何预防“蜱虫病”?
避免裸露皮肤:户外出行时建议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避免裸露皮肤,防止蜱虫进入。
适当涂抹药物:可以在暴露的部位涂抹驱虫药物避免被叮咬或者在衣物上喷趋避剂来预防蜱虫叮咬。
远离野草灌木:不要在草地、农田和树林这些蜱虫易繁殖的环境地方长时间坐卧。
加强个人防护:户外活动后应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虫附着,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耳后、腋窝、腰部、腹股沟、大腿内侧及腿窝等部位。
被蜱虫叮咬怎么办?
图片
一旦发现有蜱虫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虫,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烫蜱虫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取出蜱虫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温馨提示:
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发病前2 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与感染的动物或确诊病例接触后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流行病学史。
长沙市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我省传统优势学科,是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也是长沙市医学重点学科,对各类感染性疾病救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讯员 袁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