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星人狂喜!汉阳这座岛不吃后悔

图片
汉阳,墨水湖畔,有座桃花岛。
方圆不过两三里,小小的一片地方,有落英缤纷,有碧波荡漾,更藏着数不清的“江湖高手”:
传承百年的豆皮世家、名扬三镇的牛杂侠侣、深不可测的面饼宗师……
图片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阅遍山河,最后在这座桃花岛,扎住了根。
从七里庙地铁站出来,沿麒麟路一路向南,等到人群多了,香味浓了,烟火气旺盛了,地方也就到了。
武汉美食江湖,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桃花岛。
图片
图片
早上八点不到,周记热干面豆皮大王的炉火已经忙得停不下来。
老板周师傅气定神闲地站在锅前,舀一勺面浆,用一扇光滑圆润的蚌壳摊匀,再打上6个鸡蛋,煎制、翻面、码糯米、撒臊子,一气呵成,动作柔和但利落,主打一个闲庭信步,像极了门派里镇场子的老前辈。
蛋香、米香、豆香、酱香,从锅里一路飘散到路边的板凳上,人群中刚才还吵闹着的小伢都不由得消停了下来,闻着香气流口水。
图片
用蚌壳摊的豆皮,才是正宗老武汉豆皮。
今年是周师傅一家经营豆皮生意的第110个年头。祖上从汉川来到武汉,武汉已经成为了一家人的又一个故乡。门店从鹦鹉洲搬到桃花岛,手艺从爷爷传到儿子,味道却没有变过。
只是岁月不饶人,现在店里不少时候是周师傅的儿子在照料。
图片
不过,周记豆皮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盖浇豆皮”。
白酒浸泡腌制过的腰花辅以剁椒、洋葱下锅现炒,再浇到豆皮上,便是周师傅的得意之作——腰花豆皮。
图片
图片
腰花吃起来鲜、嫩、滑,一点腥骚味都没有。周师傅表示,除了腌制得好之外,还要“舍得丢”:腰子不好的部分不能要,不然盖不住腥味。
除了腰花,周记豆皮还有牛肉、虾仁、肉丝多种选择,难怪坊间都将他们家称作豆皮界的“劳斯莱斯”。
图片
周记豆皮虽然传承了一百多年,但十几年前才来到桃花岛的他们,在这里还算是新人。桃花岛上最早的过早店,是另一边的特色红油牛肉粉面馆。
据老板娘说,他们家最早是在大成路卖牛肉粉,1999年搬来的桃花岛,后来从父母手上接过店子。那个时候,桃花岛上才刚开始有拆迁户搬来,过早的地方自然是没有。
图片
虽是汉川人,却伴随着桃花岛一步一步走过了25年。
店名叫做红油牛肉粉面馆,但其实店里的招牌是糊汤粉,就像老板一样,话不多,只埋头干活,像极了人群中隐姓埋名的绝世高手。
图片
每天下午就要开始准备熬制第二天的鱼糊,新鲜野生喜头鱼一股脑下进锅里,不断地小火慢熬,直到一夜后,鱼肉、鱼髓甚至鱼骨纷纷熬化、熬不见了,再捞出杂质,得到一锅澄清的鱼汤。
18斤鱼,才能熬出一锅鱼汤。
图片
然后,再往里面加入米浆,边加热边搅拌,这是糊汤粉成“糊”的关键,也是最考验耐心和实力的地方。一锅鱼糊几十斤重,是个不折不扣的体力活,但老板那看起来并不算健壮的身体干起来却流畅无比,不紧不慢,足见内力的深厚。
搅拌好鱼糊,最后加入盐、胡椒,差不多就可以开门营业了,而这时离天亮还早。
25年,桃花岛的九千多个凌晨与深夜,都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
图片
图片
老班长肥肠面算是桃花岛的新贵,2021年才刚开业。
老板是个热情慈祥的汉川大叔,永远都是笑着迎客,每次端上面来的时候,还不忘提醒一句“记得先ben一哈啊”。
图片
他年轻时当过四年兵,三年是班长,平时老婆也都“老班长”地叫他。退伍后,他又在外游历了许久,在四川学来了做面的手艺。前几年女儿要读研了,为了供女儿读书,他就在桃花岛开了店。
那个曾经仗剑走天涯的少年游侠,终于也为了家庭而落地生根。
图片
他们家的面很特别,不同于武汉常见面馆重油、偏辣的牛油面,是口味相对清淡的红烧汤底,微麻微辣,相对来说更好入口,怕辣星人的福音,夏天的时候吃起来也不易冒汗。
面条就更值得称道了,明显不一般,比别的的面馆更劲道、弹牙,一问之下,果然是老板自己做的面条。
图片
图片
虽然才在桃花岛立足三年,但老班长已经有了一批自己的拥趸。年前有一个小哥,刚从深圳回来,夜里冒着雪也要赶在打烊前来吃上一碗惦记了一年的面。
而本来计划第二天回家过年的老班长,也为了他,又多开了一天的店门。
图片
杨记特色饼屋的老板杨师傅来自河南南阳,81年生人,看着却挺年轻,想来是他强而有力的手臂造成的印象。
南阳人爱吃饼,更会做饼,杨师傅从小就耳濡目染。
图片
杨师傅的手臂肌肉发达,青筋遍布,必定练的是外家功夫。
2003年,杨师傅22岁,带着做饼的本事来到桃花岛,落地生根。到今天,杨师傅几乎把自己的半辈子都献给了桃花岛的街坊。
如果你在凌晨来到店外,就能看到他们夫妻二人忙碌的身影。洁白的面团不断地在手中揉搓,慢慢变得光滑、蓬松,一层又一层地重叠在一起,最后在锅里经过高温的升华,变成一张金灿灿的大饼,外表酥脆、香气逼人,芝麻更是不要钱地往上撒。
图片
然后,只见杨师傅夹起大饼,在半空中一甩,饼便安安稳稳地到了桌上。
这一手,至少20年的功夫。
图片
图片
100斤面粉、10斤酱料、200张千层饼,是店里一天的消耗和产出。
作为一家饼店,占了整整两间门面,在桃花岛坚持了20多年,什么实力,自然不用多说。
图片
武汉人的口味有多包容,看一看杨师傅隔壁的重庆小面开了多少年就知道。
当年老板夫妻二人从重庆来到武汉,一开始在前进菜场卖了七八年卤菜,后来在青山开始卖小面。17年后,又辗转来到桃花岛,今年正好是第15年。
图片
最大的诀窍,当然是那一碗正宗地道的重庆小面,行走江湖技不在多,在精。
老板娘手起勺落,面条稳稳当当入碗,加上自家做的红油辣椒,鲜、香、麻、辣,和以前在重庆吃到过的完全一致,6块钱一碗,扎实又实惠,极其符合武汉人对过早的定位。
图片
重庆小面,贵在草根、简朴、实惠、美味、便捷,某种意义上,和武汉的热干面同出一脉。
待人亲切的老板娘,总不忘吆喝着招呼来往的路人,还会笑着叮嘱一番“我们家有点辣”“过来到阴凉点的地方吃”,爽朗、热情,像极了家里隔壁的嬢嬢。
图片
图片
在桃花岛,还没吃早饭的、正要吃中饭的、打算吃晚饭的、还能吃宵夜的,都不会空手而归。
而晚饭和宵夜的代表,非川妹牛杂莫属。
他们家开门时间不定,上午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老板在店里熬牛骨、煮牛杂,但这时还吃不上,得等到至少下午三四点,老板才会把煮好的牛肉、牛筋、牛腩、萝卜、面筋拿出来,算是开始营业了。
图片
如果是五点之后,那大概率你得排队排到旁边的小区门口。不夸张地说,麒麟路上的违停,一大半是因为川妹牛杂。
川妹牛杂正如其名,老板娘是四川人,按她的秘方熬制出的厚重牛油汤底,看着就让人浑身冒汗。但更让人冒汗的是他们家的分量:一碗刚端上来的牛杂面,一筷子下去夹不着面,全是肉,大呼过瘾。
图片
图片
而在汉正街长大的老板,则把那股武汉拐子特有的任性气质融进了店里——如果你来得晚,就能吃上五块钱一碗的“自助牛杂”:“自己捞,捞到了就有,捞不到明天再来。”
老板说这话时内心大概在想:搞快点,莫碍着我回克吹空调。
图片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规矩:天太热不出摊,太冷也不出摊;不高兴不出摊,太高兴也不出摊……
当然,高不高兴,可能得老板娘说了算。
什么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无论你来自何方、将往何处,只要拥有一身好本领,自然能在江湖行走。
就像桃花岛,这里的美食,不追求地道武汉味,不讲究本地老板,单纯用时间的沉淀和街坊们的舌头来品鉴好坏。
图片
其实,这种形式反倒更加武汉。
作为九省通衢,武汉这座码头文化盛行的城市,本就充满了包容。
只要你愿意拥抱武汉,武汉便也愿意拥抱你。
天南地北,五湖四海,莫不如此。
(来源: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