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大降、今年已领5张罚单,麻烦缠身的海通证券如何破局

图片
随着A股上市公司一季报披露收官,上市券商的财务数据悉数浮出水面。其中,海通证券作为大型券商,营收、净利却同比大跌,在一众同行中格外扎眼。
不仅仅是业绩。此前,海通证券已经8次缺席证券公司“白名单”,且于前不久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并领到行政处罚决定书。此外,据不完全统计,该司今年来已至少5次吃罚单。
麻烦缠身之下,公司接下来有哪些提振业绩的举措,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合规与内控?5月8日,南都湾财社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海通证券,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净利润同比大跌
4月26日,海通证券披露,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47.62亿元,同比下滑44.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1亿元,同比下降62.56%。对此,该司解释称,“主要是投资收益、其他业务收入等营业收入减少。”
去年全年的净利润亦是同比大跌。3月28日晚间,海通证券发布去年年报,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29.53亿元,同比下降11.54%;归母净利润10.08亿元,同比下降84.59%。虽说同一时间段,也有不少头部券商净利下滑,但下滑幅度如此之大,仍是令市场讶然。
针对去年业绩下滑的原因,海通证券给出的解释是,“报告期内,受市场波动和欧美央行大幅加息影响,公司境外金融资产估值下降幅度较大,境外利息支出大幅增长;公司部分业务收入同比减少;因上年比较基数较小,公司信用资产减值拨备同比增加。” 
海通证券的境外业务与其旗下国际化平台海通国际密不可分。在港股中资券商中,海通国际一度被视为中资券商赴港发展的“领头羊”和“港股IPO之王”。不过,今年年初,海通国际从港股私有化退市,令外界震动。
2024年1月10日,海通证券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公司境外全资子公司海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要约人)以协议安排的方式对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通国际)进行私有化(以下简称该计划)。截至本公告日,该计划的所有条件已经达成,并于2024年1月9日(百慕达时间)起生效。预计自2024年1月11日上午九时起海通国际将撤销其股份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的上市地位。
在外界看来,海通国际选择私有化退市,自是与其经营业绩的变化不无关联。
2022年之前,海通国际的财务数据一直较为亮眼。但在2022年,海通国际净利润急转直下。
财报显示,该司2022年净亏损65.41亿港元。海通国际在2022年报中表示,公司在2022年的市场环境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不利影响,各项业务指标均出现了较大的降幅,更录得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亏损。
图片
至于海通国际2023年的财务数据,据海通证券去年年报,海通国际2023年净利润亏损72.91亿元。
除了净利润的亏损,彼时,市场也有声音称,海通国际之所以选择私有化退市可能还考虑到市场环境,比如说港股市场的流动性和市盈率相对较低,影响了海通国际的股价表现。
业务屡次违规
海通证券成立于1988年。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大型券商之一,其综合实力位居前列。2022年,在海通国际业绩表现急转直下之时,受其巨额亏损的拖累,这一年也成为海通证券特殊的年份。
2022年之前,海通证券业绩排名稳定,比如说其营收多年稳居行业前三。但2022 年,海通证券实现营收 259.48 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65.45 亿元,同比双双大幅下滑,营收和净利排名也均陡然跌出前5。
此外,2021年5月,证监会首次推出“白名单”制度,引导券商重视合规经营。湾财社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证监会共发布了8期证券公司“白名单”,但海通证券均遗憾缺席。
不惟于此,2021年证券公司分类结果中,海通证券的评级由2020年的AA下降为BBB,在头部券商中罕见。这意味着,海通证券在创新试点类业务申请以及现场检查频率等诸多方面可能会受到影响。
评级下滑的背后,是多次被卷入业务违规。据湾财社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海通证券已被监管机构点名5次,包括深交所、上交所、上海证监局,违规事由不仅包括投行业务等传统业务,还涉及场外期权业务等新兴业务等。
其中,来自两大交易所的罚单主要是涉及投行业务。1月8日,深交所对海通证券下发监管函,并对保代陈城、景炀给予通报批评。
深交所表示,海通证券在担任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IPO项目保荐人的过程中,存在以下违规行为:未就实际控制人所持股权冻结情况持续履行尽职调查职责并及时向深交所报告;对关联方资金拆借披露的准确性未予充分核实;未对发行人会计基础不完善、内部控制不规范的情况予以充分关注;未经同意改动招股说明书。故根据相关规定,深交所决定对海通证券采取书面警示的自律监管措施。
1月29日,海通证券再收上交所罚单,保代晏璎、谢丹也被通报批评。与过往不同的是,这次的IPO项目是二次申报,但在第二次受理阶段上交所对保荐人进行了现场督导,项目已撤回了申报。
上交所在《纪律处分决定书》中表示,保荐人对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具有全面核查验证责任。鉴于发行人前次申报报告期存在体外资金循环等财务内控问题,且前后两次申报报告期存在部分重叠段,保荐人未能勤勉尽责,未对关联方及疑似关联方体外资金循环的情况予以充分关注并审慎核查,同时也未对发行人收入、毛利率及成本核算等方面开展充分核查,履职尽责不到位。晏璎、谢丹作为保荐代表人对此负有直接主要责任。
同一日,上交所也对海通证券予以监管谈话,对时任保荐业务负责人姜诚君、时任内核负责人张卫东、时任质控负责人许灿予以监管警示。上交所经现场督导发现,海通证券存在首发保荐业务履职尽责明显不到位、投行质控内核部门未识别项目重大风险及对尽职调查把关不审慎等缺陷。有关责任人对公司上述行为负有责任,未能审慎勤勉执业。
确定2023年为“合规内控文化巩固年”
除了上述来自交易所的处罚,还有3次来自证监局的罚单。
具体来说,2024年1月22日,上海证监局披露了对海通证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2024年2月1日,上海证监局披露了对海通证券采取责令处分有关人员措施的决定。2024年4月29日,上海证监局披露了对海通证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
湾财社记者注意到,上述3张罚单中,“场外期权业务”是个屡被提及的关键词,包括“场外期权业务相关内部控制不健全,未建立健全覆盖场外期权业务各环节的内部管理制度;场外衍生品业务相关风险指标体系不健全”“与个别风险管理需求不足的客户开展场外期权业务”等。
所谓场外期权业务,是指在券商柜台开展的期权交易,主要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一业务发展缓慢,但最近几年来在投资者对风险对冲、策略组合管理需求增长等因素的刺激下,券商场外期权业务发展势头迅猛,包含场外期权在内的场外衍生品业务成为头部券商新的收入增长点。
在这个金融衍生品市场悄然壮大之时,来自监管层的“紧箍咒”也逐渐收紧。2022年5月9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场外市场与衍生品业务专业委员会视频召开全体会议时表示,下一步,协会要以贯彻落实《期货和衍生品法》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场外衍生品自律规则体系及自律监管框架,加强场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中证报价交易报告库功能和业务标准化水平,真正做到衍生品业务“看得清、讲得明、管得住”。
湾财社记者采访中,有金融业人士表示,场外衍生品业务不仅收益丰厚,而且竞争程度不如传统经纪业务激烈,许多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券商投入较多资源,并将其作为业务突破的重点方向。在此背景下,管理部门实行强监管有利于规范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秩序,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业务塑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此外,因在相关主体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中核钛白2023年非公开发行股票过程中涉嫌违法违规,海通证券先后在4月12日、4月19日和4月30日收到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
纷纷扰扰,自是引起了部分投资者的不满。今年3月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有股民质问海通证券“管理层内控和管理能力如何提升,以投资者为中心的理念如何落实”。
4月19日,海通证券回复称,公司高度重视合规内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合规审查、合规检查、合规监测、合规考核与问责等合规管理基础工作。公司确定2023年为“合规内控文化巩固年”,在总结“建设年”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从制度建设、机制建设、队伍建设、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持续推动合规内控体系提档升级。
不过,海通证券的表态能否落到实处,有能否真正让投资者满意,犹须拭目以待。
采写:南都湾财社 记者王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