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减污降碳协同 创新绿色低碳路径

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高度同根、同源、同过程等特性,因此减污和降碳两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即统筹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温室气体等多领域减排要求,以“双碳”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助推碳达峰,提升减污降碳综合效能。
今年初,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我省长治市、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晋中开发区、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城市和产业园区入选。今年以来,他们聚焦实际问题,明确协同目标、探索协同路径、创新协同管理、引领协同技术,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努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长治市:综合施策 建设美丽家园
图片
长治市“三河一渠”河道
初夏的长治,一场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市民张先生感叹道:“过去,工地扬起的灰尘能飘到老远,遇上下雨天到处都是泥点子,别提有多脏了。现在经过治理,无论晴天还是雨天,工地附近的路面都干干净净,环境真是好了。”聚焦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治市打出低碳转型、精准治污的“组合拳”,用心擦亮生态底色,用情绘就绿色画卷,以“碧水保卫战”等行动,做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的“减法”。
襄垣恒祥焦化4.3米焦炉被成功拆除,这种落后产能彻底退出了长治工业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型干法熄焦工艺。针对焦化、建材企业排放量大的问题,去年长治市先后完成8家焦化厂、5家水泥熟料厂、6家水泥粉磨站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建设,重点工业企业实现超低排放全覆盖。为彻底解决散煤燃烧危害问题,上党革命老区全面推进散煤清零工程建设,新增近7万户清洁取暖家庭。加快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已有13个气候投融资项目列入银行信贷授信项目储备,实际发放12亿元,4个近零碳排放项目先后入选全省近零碳排放试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劲头足。
聚焦排污口,摸清底数,全域治理,精心守护每一条河流。长治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目前已完成排查27条河,排查出入河排污口690个。建设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建成了潞城区浊漳河南源店上段人工湿地,开工建设了长子县浊漳河南源人工湿地、沁源县曹家园人工湿地、屯留区鸡鸣河人工湿地、沁县段柳人工湿地以及潞城区浊漳河南源黄碾桥至亚晋桥河道(潞城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完成雨污改造攻坚任务671公里,并对全市12452座雨水井、484座立箅井进行了清挖,对存在不同程度淤堵情况的1.9万余米管道进行疏通、清理。
着眼土壤风险管控,全面排查,及时修复,坚决守好每一块净土。排查梳理关闭搬迁企业地块、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情况,采取制度控制、环境监测、工程控制等风险管控措施,及时整治土壤超标地块。完成上党区刘家山磺矿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和长治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项目二期工程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作,有效切断污染物流通途径。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76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中,已完工49个。
“双碳”目标引领下,长治市还通过积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以追“风”逐“日”的方式与胆魄,推进光伏、风电、氢能、煤层气、生物质等项目建设。从潞城天辰光运150MW风电的持续推进,到襄垣200MW风光储一体化的并网发电,从山西鼎轮能源30MW飞轮储能,到赵庄煤矿、王村—夏庄北、夏店南等煤层气成熟区的稳产增产,“绿”能澎湃的长治,走出了低碳转型的铿锵步履,去年全市新增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电力装机63万千瓦,达到411万千瓦,占总装机的29.6%,较上一年提高4个百分点。
以降碳减污扩绿为切口,长治市统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先后成立全市气候投融资、全市八百里浊漳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等重点工作小组,出台包括《长治市漳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长治市漳泽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长治市沁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长治市辛安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长治市大气和水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用更加明确的“施工路线图”,实现了产业由“黑”变“绿”再加速、企业科技治污水平再提升、环境监管线上线下再发力、生态价值探索转化再创新。
晋中开发区尚风绿谷碳中和环保科技园:创新驱动 打造零碳园区
图片
晋中开发区尚风绿谷碳中和环保科技园
太阳能智慧座椅可为手机充电;楼栋号牌不接电也能发光;废弃可乐瓶打造的屋顶保温系统可让室内四季如春……这些颇有“未来感”的画面,是记者5月7日在山西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尚风绿谷碳中和环保科技园里看到的真实场景。
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以“低碳”“零碳”“智能”为特色的产业园区,尚风绿谷碳中和环保科技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尚风绿谷碳中和环保科技园,是山西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尚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零碳为设计理念打造的产业园,重点引进尚风科技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低碳技术应用研发和生产制造企业。园区占地面积150亩,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设置总部办公、研发创新、智能制造、创业孵化、共享服务和生活配套等功能区,为入驻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综合服务。
行进在园区,记者看到随处可见的路灯杆、指路牌、景观绿化柱等普通物件,都有捕集、清除二氧化碳的功能,同时还能净化空气,就连园区的绿化都是精心挑选的具有强大固碳能力且适合北方生长的绿植,可谓将低碳的理念融入日常。
“一个零碳园区,最为基础的是零碳、低碳能源供应系统。”园区总经理孙红霞介绍,为了探索工业园区实现碳中和的可行技术路径,该园区从零碳建筑、零碳能源、零碳管理、零碳产业、零废弃、碳汇景观、零碳交通、碳捕集利用及碳普惠等九大领域,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和环保措施,推动生产运营过程中的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回收利用。
在园区的正中央位置,一座由8个废旧集装箱打造的零碳生活体验中心已经落成。在这里,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和风力发电装置,将自然界的阳光和风力转化为电力,并利用空气和地下水的联动,以及石墨烯新材料来实现室内的通风、制热、制冷、采光等,满足人居舒适性要求;同时,厨余垃圾等通过生物降解100%本地处理,其他生活垃圾100%分类收集、回用;就连卫生间精美的洗手台,客厅里充满时尚感的沙发、茶几等,都是经过巧妙改造的废旧物品,让零碳生活触手可及。
“未来,园区将吸引百余家绿色低碳相关行业的企业入驻,形成聚集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人才、资金和推广应用的产业高地——山西碳谷,成为山西‘双碳’行动的引领者。”孙红霞说。
让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任春生表示,将深化工业领域节能降碳,鼓励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着力打造低碳示范园区,从而推动综改区晋中开发区产业向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真正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发展。
阳泉高新区:以新促转 推动绿色发展
图片
在阳泉高新区,新能源电动重卡正在更换电池。
春夏之交,在阳泉高新区驼岭头园区内,一派项目建设火热景象。一辆辆满载货物的重载卡车从面前驶过,却少了往日轰鸣的噪音和恼人的尾气。眼前驶过的重载卡车,不同于寻常,这些重载卡车全部是新能源电动重卡,每辆车都装载着2.7吨重的电池,容量282千瓦时,续航里程可达160公里,并且只需要7到10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电池更换。
据介绍,这批重卡共100辆,于今年1月份正式交付阳泉高新区并投入使用。电动重载卡车主要应用于电厂、煤运系统等,相较国五柴油重型货车,一年可减排氮氧化物37吨、颗粒物(PM)4.09吨、二氧化碳1.18万吨,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对阳泉市实现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共赢起到了积极作用。
阳泉高新区作为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今年以来,高新区聚焦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先行示范定位,围绕推动能源产业低碳绿色发展和建设新型综合能源体系并重,大力实施新能源项目,以新型能源体系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在加速新能源项目建设中,高新区获批全省首批“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电源侧”建设“风光互补”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基地,装机规模约700MW,“电网侧”建设一体化配电能源互联网,包括110kV变电站、10kV专用网络以及配电网工程,“储能侧”加快建设150MW/600MWh电化学储能系统、7MW飞轮储能系统;
在优化电力调控运行系统中,高新区在“供电”环节,建设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依托杨家庄乡地理优势和风能资源,建设分散式风电项目,该项目总装机容量为50MW,拟安装8台单机容量6.25MW的风力发电机组,配套新建一座35kV开关站;
在打造产业创新生态圈中,高新区全面做好项目储备,持续谋划、储备、引进一批对新能源产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示范项目,并推动场景拓展建设,目前高新区已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创新重点项目库,首批纳入的重点项目总计投资约188.5亿元,投运后每年可减少能耗约47.2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15.21万吨;
……
狮脑山间“绿浪”滚滚,桃河上空飞鸟盘旋。持续深入推进减污降碳,阳泉高新区以绿色低碳推动高质量发展,下恒久之功,守一城山水。
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 高效利用资源
图片
山西东方资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106万吨焦化配套干熄焦设备正在平稳运行。
初夏时节,活力涌动。位于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西东方资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东方”)机器轰鸣,一派繁忙。
在该公司的106万吨焦化配套干熄焦项目现场,随着一声鸣笛,装满高温焦炭的焦罐缓缓进入熄焦塔,与低温惰性气体接触,变成常温冷焦炭后排出。
“与传统湿法熄焦相比,干熄焦把成品焦炭的余热变成了自用的热能和电能,不仅回收利用了余热,还大量节约用水,增加了经济效益,也降低了碳排放指标。”山西东方节能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可实现年回收蒸汽6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万吨。
“厂区除了干熄焦项目外,焦化配套污水处理系统同步投入运行,利用当前先进技术建设的超超临界发电项目将于10月份投产。”通过多年的设备和技术更新,山西东方已成为一家循环经济型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节能减碳等多方位的提升。
而山西东方长产业链经济循环模式正是稷山经开区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稷山经开区加快产业绿色转型、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发展为主线,强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延伸。如今,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山西东方、永东化工等龙头企业为骨干,形成了“冶炼—余热发电—工业废渣—隔音板建材”和“煤焦油—精细化工—针状焦”的企业内部“小循环”闭环式产业链;培育了以永祥焦化、永东化工为龙头,以梅山湖科技、华越建材等企业为支撑,实现了焦炭—煤气、煤焦油—蒸汽—精细化工—碳基新材料—固废综合利用的“大循环”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
稷山经开区还通过节能降碳、污染物集中治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推动产能减量置换、余热余压回收、发展清洁能源等各项重点工作,寻求资源、能源最大化利用新突破,推进了铭福钢铁总投资28.2亿元的产能减量置换升级改造等项目,降低了各方面排放指标。
同时,稷山经开区坚持以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为主攻,协同推进生活固废处理,大力推动废旧资源实现循环化利用,形成了63万吨矿棉岩棉、30万吨废钢回收再利用,15万吨废旧塑料、130万吨工业废渣处理能力,真正实现了工业固废“吃干榨尽”,实现了可持续、绿色发展。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