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乡村如何激活文旅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浙江行党报大调研”走进杭州塘栖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徐雪纯 王好 于诗奇
5月9日下午,在“高质量发展浙江行党报大调研”活动中,中央媒体及省、市党报和报业协会负责人、记者走进杭州临平塘栖镇,感受古镇乡村蜕变,展望和美共富未来。
千年大运河,流动新生机
千年古运河,江南佳丽地。塘栖古镇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水路要津,商贾云集,明清时期更是富甲一方,冠有“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美称。
踏着青石板,走过广济桥,漫步塘栖,只见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运河上船只往来穿梭,河边二三居民悠闲地洗衣、聊天。
不远处的水北街,又是古镇生机勃勃的另一面:琳琅满目的店铺和各种非遗文创产品夺人眼球,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图片
“法根糕点”店前一片繁忙景象。这是一家传承三代的老字号,也是水北商业开发后,第一家入驻的店铺。
“越是原汁原味的东西越是引客。”创始人李法根是市级非遗项目“传统茶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塘栖旅游人气旺,带来了无限商机,“特别是节假日,店门口可以说是人山人海。”
撤老式围挡,换现代自选结算购物模式;打造品牌文化,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为老糕点“瘦身”,换包装规格……李法根并不因循守旧,在他看来,把握好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平衡,老字号才能蹚出新路子。
图片
广济桥边,由旧建筑改造的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熠熠生辉。落成于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它首次系统、完整展出大运河申遗和保护过程中的重要材料、实物文献和影像资料,还有围绕大运河创作的众多铜装置艺术品,展现大运河带来的自然之美和文化气“运”。
相关负责人表示,塘栖古镇和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两者相互赋能、相互成就,“塘栖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游客,而艺术馆则通过展示大运河文化和铜雕艺术,为游客提供更深入的文化体验。”
“塘栖在大运河传承和保护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将助力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该负责人说。
馆中展出的大运河“申遗”呼吁书信修改手稿,让来自广西民族报的记者李道芝深受感动,他表示,塘栖古镇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宝贵文化遗产做出了有益探索,期待未来在大运河畔涌现出更多文化品牌,让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
旧村焕新貌
有“颜值”更有“产值”
走进塘栖村,一幅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靓丽画卷映入眼帘。
塘栖村地处塘栖古镇腹地,北望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南靠省级风景名胜区超山及原生态湿地丁山湖漾,是一个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谁又能想到,2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村、脏村、乱村,老百姓守着一亩三分地,一年苦到头也没有多少收入。
村民沈雄伟记得,那时候,村里水沟池塘臭气熏天、房前屋后垃圾遍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青年人纷纷离家外出打工,他也不例外。
“河道清淤、拆除违章及不雅建筑、整治一户多宅……我们以打造‘和美乡村’为目标,用一场场攻坚战,打造出了如今的‘样板村’。”塘栖村党委书记唐国标亲历和见证着家乡的蝶变,也道出了日新月异背后的努力。
在外创业的沈雄伟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上村里鼓励村民创业,果断回来开起了农家乐。他说,2019年开业后,生意一直不错,高峰时一天能接待五六百人。
图片
靠着农家乐,沈雄伟一年大概能做500万元的营业额,净利润七八十万元。他计划着开分店,并建配套民宿,“希望生意能像村里的发展一样越来越旺。”
村庄展示板上,一张定格了4000多人笑脸的照片吸引了解放日报《长三角周刊》主编陈抒怡的目光。那是2020年10月,塘栖村全村总动员,在村里大草坪上留下了一张“千家福”。
图片
“从昔日穷村蝶变为美丽宜居示范村,相信村民们每次从照片前经过,寻找自己和家人的身影时,也会感叹这里的巨大发展。”陈抒怡说,“从这张照片里,能够真切感受到村民积极参与、努力奋斗的精气神,共富的实践故事值得我们好好品咂、回味。”
宝鸡日报社副总编辑陈继良认为,塘栖村在资源整合方面的创新性经验值得推广,“通过区位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的有机结合,村民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塘栖村也探索出了一条群众满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据了解,去年,塘栖村的集体资产超过2亿元,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是2003年的125倍,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4万元。
对于如何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塘栖村也有新的构想。
“集体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今年我们打算通过强村公司继续发展水果产业和文旅产业。”塘栖村党委书记唐国标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