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吐槽:为了赶上中国,美国不惜放下身段到处求人

前段时间,美国《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对美国海军舰艇舰载与维护情况大倒苦水,甚至还爆出美国海军竟然与印度国营科钦造船有限公司(Cochin Shipyard Ltd)签订了舰艇维修资格认证协议(MRSA),允许后者为美军舰艇提供维修服务。
在国内互联网上,印度造船工业与印度航空工业一样,就是个笑话。比如,在船坞里维修的舰艇,因为化粪池清理不及时而爆炸了;护卫舰结束维修后,在出坞时倾覆了;舾装中的舰艇,舰上电气设备被盗;印度首艘国产航母,建造周期17年,试航之前已经反复下水5次,试航时还有重要设备缺装;......如今,美国海军把舰艇交给印度维护,显然都已经不能用心大来形容了。
图片
不过,美国海军也不是第一次与印度签署此类协议。早在2023年7月,美国海军就已经与马扎冈船坞造船有限公司(Mazagon Dock Shipbuilder Ltd)和拉森·图布罗造船有限公司(Larson&Toubro Shipbuilding Ltd)签订过此类协议。而在更早的2022年8月,美海军“刘易斯与克拉克”级干货补给船“查尔斯·鲁德”号(USNS T-AKE-10 Charles Drew)就已经在位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钦奈的卡图帕利港(Katupalli)的船坞,接受了为期11天的例行检修。可以说,美国人心里也有数,知道印度的造船业水平是怎么回事,所以只是把一些辅助舰艇送去维护。
图片
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美国海军的舰艇维护苦难,真的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但是,这就是事情的全部了吗?显然不是。作为现今唯一的全球霸权,美国虽然在衰落,但也不会一瞬间分崩离析。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下水吨位上看,美国今天的造舰速度,在这个地球上也就只有唯一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美国舰艇建造现状
2023年,美国一共下水了9艘海军舰艇。其实在舰艇建造速度的背后,是造船工业的整体比拼,造船厂数量显然是个重要的指标。在国内互联网上,有不少文章都指出,“美国目前只剩下4座可以建造军舰的造船厂,其中能建造和大修超级航母的只有1座,可以建造和大修核潜艇的只有2座”。实际上,这个数据完全是错误的。目前美国具备建造护卫舰以上作战舰艇,或者舰队油料补给舰与船坞运输舰以上辅助舰艇的造船厂,美国一共有7座。
图片
拔得头筹的是位于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诺斯罗普·格鲁曼波特纽斯造船及干船坞公司(NNS&DD 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 and Dry Dock Company)。该厂是美国目前唯一的核动力超级航母建造厂,也是唯二的核动力潜艇建造厂。该厂的12号船坞为建造航母专用,10号和11号船坞专门为航母提供大修和核燃料更换。同时,该厂还负责核动力航母的退役拆解工作。
图片
位居次席的是位于密西西比州帕斯卡古拉河口莫斯角的亨廷顿·英格尔斯造船厂(Huntington Ingalls Shipbuilding)。该厂生产设施规模庞大而齐全,是目前美国建造军舰种类最为丰富的造船厂,产品包括核动力潜艇、驱逐舰、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同时还为海岸警卫队提供大型远洋巡逻舰。
图片
屈居第三的,是位于康涅狄格州泰晤士河口的格洛顿市的通用动力电船造船厂(General Dynamics Electronic Boat),厂址就在诞生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的康涅狄格州新伦敦(New London)潜艇基地下游。该厂是核潜艇专业户,目前有2个带有顶棚可防卫星侦照的大型厂房和2个用于维护保养的浮船坞,可以同时建造4艘核动力潜艇(分段建造1艘、分段组装2艘、下水舾装1艘)。目前,该厂正在建造“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
图片
紧随其后的,是位于缅因州肯纳贝克河畔巴斯镇的通用动力巴斯钢铁造船厂(BIW Bath Iron Works)。该厂专职生产驱逐舰,是除了亨廷顿·英格尔斯之外,全美目前唯二的驱逐舰生产总装厂家,拥有2个露天大型船台和3个舾装泊位,产品包括全部的3艘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和“阿利·伯克”级的全部型号。目前正在生产“阿利·伯克”级Block-IIA计划重启版和Block-III型。按照在2022年签署的合同,该厂将分担是下一代DDG-X的生产,计划首舰于2028年开工。
图片
排位第五的,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的通用动力美国国家钢铁造船公司(National Steel and Shipbuilding Company)。该厂正好位于圣迭戈军港的正中央,专司建造包括大型干货船、舰队油船、快速战斗支援舰、远征移动基地舰等大型辅助舰艇,也是美国唯一一个既建造军舰,也生产民用船舶的造船厂,同时还在建造大型油轮和集装箱船。
图片
顺位第六位的,是位于州密歇根湖绿湾西岸,密歇根州与威斯康辛州交界处马里内特镇的芬坎蒂尼海事造船厂(FMM Fincantieri Marinette Marine Yard)。该厂由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投资控股,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合资,算得上是有求于人了。该厂属于内陆中小型造船厂,因此没有干船坞,采用船台侧滑下水,主要建造中小型舰艇。当前的产品是“独立”级和“自由”级濒海战斗舰,并已经拿下美海军“星座”级(Constellation Class)护卫舰前四艘的合同。
图片
位居末席排名第七的,是位于亚拉巴马州莫比尔市奥斯塔北美(Austal USA)造船厂。该厂是澳大利亚奥斯特集团投资设立的,专精于生产铝合金以及复合材料舰体的制造,目前产品是双体和三体的小型作战舰艇与辅助舰艇,包括“独立”级濒海战斗舰、“先锋”级高速运输舰以及大型水面无人艇(LUSV)。不过,由于长期处于亏损中,就在今年(2024年)4月初,还传出了南朝鲜韩华防务计划收购的消息。不过,奥斯塔方面回绝了该动议。根据计划,该厂在2024年完成升级后,将建造后续批次的“星座”级护卫舰和“阿利·伯克”-III型驱逐舰。
图片
要运行规模世界第一的海军,除了新造舰艇之外,现役舰艇的维护同样不可或缺。而美国国内还有4个专门负责舰艇维护的船厂,其中3座可以提供核潜艇的全级别的维护,另外1座则可以为核动力超级航母提供全级别维护。
图片
位于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市海军基地内的海军船厂,是美国规模最大的舰艇维修基地。该厂位于诺福克海军基地内,由诺福克海军船厂(Norfolk Naval Shipyard)、通用动力国家钢铁诺福克船厂(GDN General Dynamics NASSCO-Norfolk)和贝宜系统诺福克维修厂(BAE Systems Norfolk Ship Repair)三个部分构成。其中,诺福克海军船厂负责核动力超级航母的维护,其余两家负责其他水面舰艇的维修与升级工作。
图片
位于华盛顿州布雷莫顿的普吉湾海军船厂(Puget Sound Naval Shipyard)是美国功能最全的专职舰艇维修厂。其任务为处理退役核动力舰艇上的核反应堆和为现役核动力舰艇提供反应堆维护与燃料更换。该船厂一共有6个干船坞,其中5个供核动力潜艇使用,1个专供核动力航母使用。
图片
位于新罕布什尔州与缅因州交界处皮斯卡塔夸河河口的朴茨茅斯海军船厂(Portsmouth Naval Shipyard)曾经是一个核潜艇生产厂,但是自1970年代起就不再建造新艇,转而成为专职的维修与升级厂。目前,该厂主要担负核动力潜艇的核燃料更换工作,拥有3个干船坞,其中1个覆盖有防止卫星照相侦察的顶棚。
图片
位于夏威夷州的珍珠港海军船厂(Pearl Harbor Naval Shipyard)是美国规模最小的专职舰艇维修厂,一共有4个干船坞,其中1号和2号专供核潜艇使用,4号专供驱逐舰及以下舰艇使用,3号因为长度较小目前已处于荒废状态。
除了4座专职修理厂外,前述的7座造船厂中,诺斯罗普·格鲁曼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可以为核动力超级航母和核动力潜艇提供全级别维护,通用动力电船造船厂则可以为核动力潜艇提供全级别维护。
百病缠身——美国舰艇建造与维护的困境
如果仅仅从以上规模来看,美国目前的舰艇建造与维护能力,也能碾压整个欧洲北约盟国,说睥睨韩国与日本之和也不过分。放眼全球,只有中国能与之抗衡。但是,掰开光鲜的外表之后,剩下的不说乏善可陈也只能是败絮其中。
图片
虽然当下美国海军的新型舰艇还在造,数量、吨位也是全球数一数二,但是从建造过程来看,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在2024年初美国海军部(国防部下属军事部系统,负责本军种的行政管理、教育训练、武器装备研制和采购及后勤保障等事务的文官部门)的审查报告显示,计划用于换代的美军新一代主力舰艇,包括“星座”级护卫舰、“福特”级超级航母、“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在内,建造计划都出现了1~3年的延期。
而美国海军研究学会网站(USNI News)刊载的分析报告也指出,由于美国造船业的持续性衰落,大量海军舰艇的维修工作不仅无法按期完成,还挤占了本就不足的熟练工人资源。以至于排队等待维修的舰艇甚至多到挤占了不菲的港口泊位,而新造舰艇的人力配备严重不足。
图片
造成如此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造船业本质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建筑业、纺织业等是同一个类型,在行业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占据主要地位。所以,在人力费用的增幅,赶不上行业利润率的增幅之后,资本必然选择以产业转移的形式降低成本。但是,与此同时造船业又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不仅仅对技能熟练程度的要求很高,还涉及到很多技能环节。
在冷战年代,美、苏两大阵营的全面对抗,使得各国的防务支出长期处于高位。再加上美苏军备竞赛的推波助澜,使得军工产业的需求持续旺盛,行业利润率节节攀升。当时,拓展势力范围是两大阵营的首要任务。由于美国地缘上孤悬于亚欧大陆之外,推行全球霸权需要海权的支持,所以当时的美国造船业利润的塔尖是军用舰艇的制造。
图片
在冷战结束之后,随着军费开支的削减,军工行业的利润率瞬间暴跌。不受节制的资本,在趋利的天性使然下,自然更倾向于“投资少,利润高”的方向。而美国在冷战中的胜出,带来的是新自由主义的泛滥与荼毒。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国民经济就走上了“去实向虚”的邪路。而美国造船业的衰落,就是其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
图片
要简单的理解这个问题,可以用股票来举例。发行股票的本意,是提供扩大生产的融资平台。股票的增值,来源于所投资的生产项目的盈利。股票的涨跌,是所投资项目利润率的直接反映。因此,股票价格的涨跌,理应与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对应。
但是,当事情放到美国身上时,就大不一样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绝对优势军力的助力下,美元获得了霸权地位——国际贸易以美元计价为主,其他国家进行国际融资,都需要通过美国的证券市场。而美国藉此就能通过超发美元,不费吹灰之力的从其他国家手里掠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可以说是用一堆废纸换来所需的一切产品。
图片
既然可以用废纸去其他国家换,那还用得着辛辛苦苦自己造吗?美国的制造业迅速萎靡,在跨国垄断资本的操纵下,纷纷向人力资源更便宜的第三世界转移。长此以往,对于美国民众而言,轻松又愉快的第三产业,无疑是就业的绝对首选,这更加剧了制造业的人员流失。以美国2022年的数据,对比我国2020年的数据,以美元计价的制造业规模,我国已经是美国的1.8倍。
美国的美元霸权,依托的碾压式的军事力量。在冷战结束后相当一段时间,整个地球上就没哪个国家惹得起美国,为了活命大家都只能放低身段。而美国也过上了纸醉金迷、文括武嘻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个人跳出来说了“不”字,美国突然发现自己不能像一年那样轻松拿捏了。一旦美元霸权失效,就没法再剥削全世界,为美国一国的腐朽生活提供物质。而当准备自己造时,美国缺乏的可就不只是现在的一点了。
殷鉴不远——我们会掉入同样的陷阱吗?
造船业很反映能国运兴衰,在历史上有太多的参照。比如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船舶下水吨位总数指数级增长。到战争结束的1945年,达到全球最高占比的70%之外,一跃取代大英帝国,成为新一任的全球霸主。
图片
二战结束后,随着马歇尔计划的运作,欧洲国家的经济开始复苏后,美国的造船业就逐步转移到西欧盟国。最终在1960年,欧洲的造船业下水吨位,全球占比60%,达到历史巅峰,也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黄金时代。之后,随着欧洲的劳动力成本上升,造船业再次开启产业转移,这次的目的地是亚洲。
图片
在朝鲜战争结束后,日本的国民经济得到巨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主要产业分类上,依然处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底部。为此,日本当局抓住机会,针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大型油轮、大型集装箱船、大型客货两用船等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在1970年,日本下水的商船总吨位(以排水量计)达到1199.2万吨,全球占比50%,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而与此同时,欧洲的造船业规模迅速萎缩,到1977年时,欧洲的造船产能在全球的占比已经下降到40%左右。自此,日本在1980年代初迎来的自己的高光时刻。
而1975年的世界石油危机再次改变了局面。当年,全球商船订单大减,而此时韩国趁势发力,采取政府补贴本国财阀的价格战手段抢占市场。于是,新一轮的造船业转移又被开启了。1974年韩国签订的造船订单,仅占全球的2.8%,到1984年时占上升至17.4%,再到2006年达到38%,直至2007年上半年以42.7%夺取全球首位。而造船业的攀升过程,也是韩国从所谓“汉江奇迹”到步入“发达国家”的过程。
图片
在2002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随着出口加工贸易的井喷,远洋船运需求飞速攀升。得益于相对完善的重工业基础和廉价且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以及“中国货,中国运”的国家战略,我国的造船产能在2000年至2011年间快速扩张,并在2011年达到全球市占率45%,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在2023年,我国造船业在三大指标上——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连续14年领跑全球,同时还是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的国家。
造船业是下游产业,其上游包括钢铁、金属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等。涉及的产品门类,涵盖高性能钢材、大型起重机、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大型锅炉与汽轮机、大型柴油机与燃气轮机等,背后是一整个重工业体系在提供支持。因此,造船业的兴旺与衰落,同时也反映在配套产业上。我国能长期维持优势,直观表现是大国的体量,内在根源是社会主义制度。
图片
与我国相比,西欧诸国、日本、南朝鲜都是货真价实的“小国”,不仅人口数量不可同日而语,工业门类也不够完整。所以,当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必然会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而选择下一个产业转移的目的地。然而,我国的情况不一样。要知道,论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我国可是比整个欧盟合在一起还要巨大的存在。
即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处在快速的发展中,但是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依然突出。今天,不少沿海省份已经开始向发达国家看齐,而西北和西南的内陆地区,还处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阶段。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依然可以通过内循环,从华北、华中、西南和西北向沿海输出劳动力,同时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图片
另一方面,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生产线,在经验性的重复劳动方面,已经有取代人工的趋势。而与之相关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体系。所以,与美国相比,我们的产业优势依旧可以维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