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当又立还要!刚刚否认骑墙派的胡锡进:某机构的疏漏令人很震惊,但我心软未曝光

图片
2024年5月8日,知名媒体人胡锡进称:
“有一家机构,在行业里挺有名的,在打交道时,被老胡发现一个令我很震惊的疏漏,或者说差错。老胡心软,选择了不给他们公开曝光,但向对方严肃指了出来。他们态度很端正,认真,表示改正”。
“老胡不点名说出这件事,是想警示各行各业以及各机构,一定要把‘安全’二字实现在日常认真、可靠的工作秩序中”。
“近段时间各地出了多起安全事故,非常令人痛心。一定要查找它们背后的日常原因,消除导致各种疏忽的隐患。大家都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让事故的多因链条不知不觉中在自己这里中断,这是无名的贡献,善莫大焉。你自己都不知觉的事情,但是苍天有眼”。
前几天,老胡首次回应人们对他的“骑墙派”批评,对此外号坚决予以否认,但老胡也只是引用维特根斯坦的两句名言,自称是一个劣质的骑手,只因他骑在了“本性良好的生活之马”上。
图片
图片
可这“我非骑墙派”的声音,仍余音绕梁未过三日,但老胡所发的这段话,却又给人一种明显的感觉——那就是老胡又在演示其“既当又立还要……”的胡氏牌坊制作工艺了!
首先,老胡言说此事时,指出是“安全问题”,可面对自己都说“感到震惊”,却仍称“老胡心软”,因而选择不曝光了。不知作为一名前媒体人,且曾贵为《环球时报》主编,您的“新闻人之良知”,会不会隐隐作痛呢?
难道,这是因为老胡跟这家知名机构在“打交道”——有了利益或交情等的瓜葛之原因吗?
确实,在“中庸之道”大行其道的这个国度里,有时便会异化成了“和稀泥”的代名词,于是,像“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之类的俗语流传甚广,再加上人情世故大于天的传统,“不得罪人”成了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像老胡这样的知名媒体人,在发现了“令其震惊的安全问题”后,他竟然也都能“心软”不予曝光了,也同样有此心态。这充分说明了一句话:“江湖,就是人情世故”。
当然,人家存在安全问题的机构,也向老胡保证了会立查立改——可是,老胡既然说心软不曝光人家了,那又为何,还要将此事再拎出来,且是前因后果、具体情况却说得不明不白地曝光呢?
图片
老胡总可以隐去机构名称,说出具体是什么问题吧?点明“令人震惊的安全问题”是什么吧?也好让听者明白,才能吸取经验教训吧?
可老胡倒好,一方面自我买好,说“心软”答应不曝光,另一方面,仍将此事提溜出来说事,虽未言及企业名字,但也不把具体问题说清道明,只是笼统地大谈“安全”二字,这怎么越看越像是“既当又立还要……”的旧把戏呢?
在暴露问题的机构面前,说自己心软,答应不曝光——老胡这显然是想“当好人”,可是,说了不曝光,却又拿出来公开说事,老胡这是还想“立人设”:看,我老胡多有公共良知啊!
可是,此事又说得掐头去尾,令人不知所云,只能看出概括性的“安全”二字,但这样却能让老胡又可以赚取他最需要和最爱的一波流量了!
胡锡进当年最爱强调“中国的复杂性”,还写了一部书,名字就叫《复杂的中国》——其实,中国本不复杂,真正复杂的,是人性和人心。
图片
比如老胡,刚刚自我否认不是“骑墙派”,但他的很多观点、做法,却又明显是“和稀泥”手法,明明就是墙内开花墙外摇——你说你没“骑墙”,墙都被你的屁话,泚得脸羞红了吧!
为人处事,喜欢和稀泥,当然也并非一无是处——这确实与“中庸之道”的中国文化、思想传统大有关系,因为国人最注重的,就是“人际关系”,所以,我们的社会才被称作“人情社会、关系社会”,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与西方文化有着较大差别的地方,也让我们的社会赢得了“有人情味”之正向赞誉。
但是,我们的“中庸之道”,如果过了头,或者说,当没了底线时,就容易产生问题——那就是造成中国人只顾人情,不讲原则,不管规则,不守法律的现象较为严重!
就拿老胡这位知名新闻媒体人来说,如果不是这种一贯“和稀泥”之品性与做派,而是底线清晰、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原则有度,则面对如此“令其震惊”的“安全问题漏洞”时,岂应有“妇人之心”的心软呢?
媒体人发现了问题,就不仅应指出来,还应公之于众,产生警钟长鸣的借鉴效果、示范效应——这才是一个真正媒体人的良知之最佳体现。
图片
当然,老胡的“和稀泥”,确实有其考量,那就是想保护这家与其“有来往”的机构,免于受到舆论等的冲击,这不能说就完全不对。
可是,老胡既然又是遏制不住表达与蹭流量的冲动,仍要拿出来说事,那也要说得具体、明白些吧?——这种“还想好,还想买个老驴不吃草”的顾头不顾腚之表现,明摆着就是拙劣的“和稀泥”之展示了。
小事上和稀泥,或是无关紧要,但是,到了大事上,如果仍是以和稀泥为先,就会掩盖了实质问题,就会纵容了错误与危害的发生——如果是在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是大非上,竟然还有“和稀泥”的思维隐约其中,那就会牵涉到国运的问题了。
特别是在近、现代历史上,当中国再也无法闭关锁国,不得不与世界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特别是在历史性的选择面前,再想以和稀泥的方式置身事外,已绝无可能,此时,就要坚守底线,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我们在一战和二战时的关键性选择,就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
虽然“和稀泥”式的“中庸之道”,或可以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当面对重大的、原则性的决定国运和历史命运之重大问题时,如果也像老胡这样,“既当又立还要……”式的没底线、无原则,最终被历史所抛弃,被糊在墙上者,就会是“和稀泥”者本人了!【原创评论:瑜说还休】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