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夜晚房间内光亮过多,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30%!

昼夜节律,也被称为生物钟,是生物体内的一种自然过程,它遵循大约24小时的周期来调节睡眠、觉醒、饮食、激素分泌等生理活动。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尤其是人造光源的广泛使用,昼夜节律紊乱与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受到关注。
图片
有研究发现,昼夜节律紊乱是许多精神心理疾病的“共同特征”,而最新的研究则发现,如果经常性在夜间暴露在光线下,发生抑郁症的风险会增加30%;但如果是在白天暴露在大量光线的人,抑郁风险反而降低20%。
蒙纳许大学的研究人员是从英国生物银行中收集86772名成年人的资料,针对对他们的光照时间、睡眠、体力活动和心理健康状况都进行调查。
在排除人口因素、体力活动、睡眠、轮班工作、生活环境和心脏代谢健康问题后发现,其中特别是在夜间会暴露于大量光线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了30%,但在白天暴露于户外大量光线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则下降了20%。
图片
主要研究者指出——现代人的生活,一天中约90%的时间都在室内的电灯下度过,这种人造光和白天的自然光或是夜间的黑暗相较,白天太暗、晚上太亮。这严重影响人体内在生理时钟,或正常应通过昼夜节律让人体因应环境中的变化,来调节人体白天产生警觉,或是夜晚黑暗产生困倦的周期。
他们分析,虽然环境中的温度、活动等,也会影响人体生理的昼夜节律,但是“光”是最强大的影响力。研究人员表示,精神病、躁郁症、广泛性焦虑症和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和抑郁症一样,都有昼夜节律紊乱的情形。
这项研究强调了自然光照在维持精神健康中的重要性,并为那些希望通过调整光照模式来改善心理健康的人提供了实用的建议。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光照模式对不同人群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光照来预防和治疗精神健康问题。
因此,特别提醒大众注意,电灯等人造光,以及来自手机、电脑和电视屏幕等设备的蓝光,已经扰乱人体生理时钟,建议夜间避免光照、白天多晒太阳自然光,是改善心理健康的简单而有效的非药物方法。
图片
鉴于此,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建议:为了改善心理健康,人们应该尽量减少夜间的光照,特别是已经有抑郁、焦虑倾向的人,在睡前,应该避免干扰生物钟的正常运作。同时,鼓励人们在白天多到户外接触自然光,这不仅有助于调节生物钟,还能提高维生素D的水平,对整体健康也有益处。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或者认为它会对你的朋友也有帮助,不妨点击转发,让更多的人受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