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

4月27日,会奔跑的机器人来了——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能以6公里/小时的速度稳定奔跑;
此前的 4月25日,北大校运会上,一台名为“太奶”的人形机器人,成为“网红”。
网友说,“走路像我太奶奶。”“虽然走姿怪异,但踹都踹不倒!”
人形机器人
正在走进现实
图片
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在京亮相。(图源 北京日报)
去年 12月,深圳人形机器人研发公司优必选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此后,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银河机器人明星企业等连续完成多轮巨额融资。
与此同时,国内各大城市纷纷押注人形机器人产业:
北京为此专门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2023—2025年)》《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 。
此外,河北、湖南等地也均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
随着大型模型的快速发展
人形机器人
正在成为新一轮竞相追逐的
“热门”未来产业。
工信部出台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并且提出探索 “机器人即服务”的新模式,加速人形机器人低成本、灵活部署应用。
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场景深度融合的载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智能技术加持下,人形机器人能够与人类进行更加复杂和高效的协同作业,这种协同工作的模式,有望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业内人士表示:
“人形机器人或将自成一个主赛道。”
如何助力人形机器人低成本
走进生活应用等其他场景中,
将成为未来业内探索的主要方向之一。
在政策支持、资本涌入、技术突破
与市场需求等的刺激下,
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01
为什么要是人形的机器人?
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热潮之下,一个机器人领域争论了几十年的问题也重新成为焦点,即机器人为什么一定要是人形的? 怎么用?是否有开发的必要?这一过程是技术的突破还是资本的狂欢?
人形机器人,也称为仿生人形机器人,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是应当具有类人的外观、感知、决策、行为和交互能力,可以在生活、工作场景内如人类一般完成外界感知、自主运动、行为交互等一系列任务的机器人。
图片
显然,相较于其他形态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像人 。其实这种形态主要就是为了满足我们人类的情感与审美需求,并且基于我们人类能信赖的形态才能最大程度的走入我们生活。
另一方面,则是需求所致。在很多领域,机器人作为服务者,只有人类的外表才更容易被接受。比如,产后护理、幼儿陪伴、老人看护等 ——人类与人形机器人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交流,才能更被信赖。
特殊行业的需求,同样重要。 高盛在 3月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专题报告》中指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增加主要来自于高危险职业的替代需要,特别是在制造业(如电动汽车组装和零部件排序)及特殊作业(如危险和危险任务)方面。
举个例子: Tesla 的人形机器人将用于汽车产线。在汽车制造流程中,传统存量机器人环节包括冲压(机床)、焊接、码垛、喷涂等,以上环节的工业机器人已饱和。但仍有大量环节用到人工,比如各流程之间的搬运、安装车门车座等,这些都是传统工业机器人无法完成,也是人形机器人能进一步渗透的环节。
而近期的应用场景有哪些呢?以优必选为例,为了应对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同面临的量产和商业化难题,这家公司选择将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应用于教育、物流和防疫等多个领域。目前主攻的两大业务板块是 “一老一小”。“一老”指的是针对老年人的智慧康养行业,“一小”则主要指人工智能教育,研发了涵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高职校的贯通式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
图片
业界普遍认为,这一轮 AI大模型的爆发,给了人形机器人一个“重大的发展契机”:
人形机器人所面临的应用场景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接近,需要面对多种多样、不重复、没见过的任务,商业化的关键在于 “AI大脑”,或者说是通过AI大模型加持实现通用性。
在以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出现以前,市场上的机器人在很大程度上还只能做一些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不具备逻辑性、思考性。 大模型技术飞速发展,为机器人应用和发展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GPT为机器人带来最核心的进化就是对话理解能力,就是具备与拥有了类人的语言逻辑能力。 依托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人形机器人能够理解和执行复杂的任务,具备更高的事物处理能力和自然语言交互能力,自主感知环境、理解任务、动作编排等自主完成一套动作成为可能,甚至能够理解物理世界的基本规律。
02
哪些城市正在抢占产业制高点?
自 2023年下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赛道热度持续升温,出台相关政策、争夺头部企业、夯实产业基础、畅通供应链……各地争相布局,热闹非凡。
工信部 赛迪顾问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高超 ,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 人形机器人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各地区布局人形机器人并不严格受到现有机器人产业基础制约,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加快落地实施,积极引培创新资源和相关企业,抢占产业发展先机、掌握行业发展方向。
国家层面, 2021年12月,工信部等15部门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2年7月科技部等6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3年1月工信部等17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11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
其中,《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人形机器人发展目标, 2025年实现整机批量生产,2027年要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国内已有数十家企业推出人形或者仿生机器人。包括腾讯、小米、大疆创新、优必选、追觅科技、傅利叶智能、达闼科技、宇树科技、开普勒、乐聚机器人等在内,已经成为资本市场被追逐的重点企业。
图片
城市新语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梳理发现,包括北京、上海、深圳、东莞、杭州、天津、苏州、佛山、广州和青岛等多个城市,均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领域 “大力出手”,且各有侧重,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抢占这一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先看深圳
作为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所在城市,深圳无疑在这一领域有着明显的领先优势。
如今,在深圳,餐厅里端茶倒水、大街上清洁扫地、图书馆分拣图书,工作的是机器人,已不是什么稀罕事。普通公众视野外,因为机器人全过程接管而不必开灯的 “黑暗工厂”也慢慢多了起来。
图片
优必选Walker机器人展示智能分拣能力 (图源 深圳特区报)
早在 2023年5月,《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印发。其中提出,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创新产品研发,并强调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优势,开展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
从产业环境上看,深圳拥有全国乃至全球孵化机器人产业最有竞争力的环境。深圳制造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等经济体量庞大,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同时也提供了高度集成的产业链配套。
在创新方面,企业科研投入大、能力强,大量高技术人才、科研机构入驻深圳,优越的投融资环境,以及面向国际的开放环境,都为对技术、资本要素要求极高的机器人产业孵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在 2024年4月发布的《2023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深圳机器人行业新注册企业超过1万家,产业链总产值为1797亿元,同比增长8.7%。此外,深圳机器人产业专利申请量近10年高速增长,占据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服务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更显出结构性的优势。
再看北京
在 2023 年 6月印发了《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之后,当年 8月赓即又印发 《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这背后的目的不言而喻。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 ——以人形机器人小批量生产和应用为目标,打造通用智能底层软件及接口、通用硬件开发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
《若干措施》不仅强调了要设立 100亿基金支持团队创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标准制定,还在机器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甚至企业融资上市方面给了不小的扶持力度。
图片
图源公众号“北京亦庄”
在产业发展领域,官方数据显示,近三年, 北京机器人产业收入年平均增速超过 20%,2022年机器人产业收入突破了170亿元。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是北京市经开区正在打造的 “人形机器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综合体”。2024年1月12日成立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专委会,汇聚了全国顶级专家资源——专委会主任由全国首批2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的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担任 。
目前,创新中心所在的北京亦庄已经汇集 110家机器人企业,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的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明年机器人产业预计将达到百亿元规模。
上海 同样不甘示弱。
就在 2024年4月2日,人形机器人行业盛会——“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生态大会”在上海·智能谷产业园开幕。
就在 2024年2月21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国忠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2024年上海将聚焦新网络、新算力、新数据、新设施、新终端五方面,重点推进56项任务。
其中,加快建设高性能算力基础设施,建成城市级数据中心直连网络,联通全市 70% 以上主要算力资源,升级扩容上海超算中心高性能普惠算力供给能力。力争芯片制造全流程数字孪生仿真验证平台、智能分子影像共享平台启动建设,争取人形机器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地。
在此之前, 2023年10月印发的《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 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将建设包括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内的三个公共服务平台。
03
成都的机会在哪里?
2024年4月12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取得营业执照——这也是中西部地区首个人形机器人新型研发机构。
据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报道,作为中西部地区首个人形机器人新型研发机构,该创新中心将专注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是以企业为主体来进行未来赛道的科技创新和颠覆性技术革命。目前,该创新中心的核心人员有 7名,均是国内外相关领域著名的院士、专家。
在四川省将人工智能列为全省 1号创新工程之后,4月11日,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在电子科技大学揭开“面纱”,成为四川人工智能发展的又一标志性进展。
图片
成都大运会闭幕式上,《蜀川胜概图》前骑着平衡车的人形机器人 (图源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在此前 2024年1月,成都市印发的 《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 中,明确提出 ——
图片
但是很显然, “成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领域,和深圳、上海等城市相比,并不占起手”,四川蜀情智数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谭任君分析认为,由于更为普遍的应用场景等问题,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就是2023年下半年才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包括众多企业的多轮投融资,也均发生在这一时期。”
图片
成都大运会闭幕式上机器人与舞者进行互动
就成都在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建议,谭任君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 “外引+内育” ,积极集聚人形机器人龙头企业。在外引方面,建议以国际顶流企业为主要争取对象,如美国的特斯拉、波斯顿动力以及英国Engineered Arts等。在内育方面,注重规模、扩大底座和百花齐放,建立人形机器人培育企业名单,定期跟踪给予资金、人才、技术对接等方面支持。
二是组建 专注于人形机器人共性技术的攻坚平台。
三是积极为人形机器人创造更多应用场景 ,为人形机器人产品提供工业制造、医疗护理、居家养老、教育培训等多场景下的小批量验证途径。
四是积极引导资本支持和撬动行业发展
谭任君认为, “一个新兴产业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策的持续性以及各领域相关方的共同努力和坚持”。
对于2024年,
人形机器人发展势头 仍旧 比较强劲,
在整个产业生态系统中,
将有很多关键零部件和技术
能够得到突破和实现,
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这也就意味着,
人形机器人时代,很快将来临!
编辑 钟文 部分图据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新华社、北京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