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未临摹完的《簪花仕女图》为何出现在他的个展上?

正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举办的“感悟丹青——毛国伦八十抒怀作品展”上,有一件特殊的展品,那是毛国伦先生临摹的唐代周昉的名画《簪花仕女图》,临摹时间为1963年,原作有6个人物,毛国伦先生只画好了右边3个,并没有画完。
为什么要把一张60年前没画完的临摹之作在个人回顾展上公开展出?我们就此求教于毛国伦先生。
图片
毛国伦先生是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一级美术师、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松江区程十发艺术馆馆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毛国伦先生是上海中国画院成立时的首批学员。1960年,爱好美术的他从大同中学被直接选入上海中国画院,师从樊少云、程十发。伴随着上海中国画院的发展,毛国伦先生不断努力,终于成长为海上画坛一位德艺双馨的名家。
毛国伦生于1944年,今年正好80岁,他在上海中国画院举办的“感悟丹青”展,就是他从进入上海中国画院以来学习、创作生涯的全面回顾。
图片
正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里展出的毛国伦临唐周昉《簪花仕女图》长达2米,为绢本。原作描绘了6位宫廷贵族女子,毛国伦临全了3位,而画面最左侧的女子,他仅用线条勾画了一个轮廓,并没有画完。
毛国伦先生回忆道,这幅画是我1963年临摹的。当时我是画院的学生,程十发等先生在教学时非常强调“五写”,即临写、写生、速写、默写和写字,其中,投入精力最多的是临写,就是临摹。老师要求我们大量临摹古画,这也是中国画学习中最基本的第一步,我们为此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在临写上。
当时同学们是在上海中国画院里住读,每天晚上9点半画院要求宿舍熄灯时,很多学生还在临写着,依依不舍,大家都很投入。
1963年,程十发先生得到一张《簪花仕女图》的绢本高清图,与辽宁省博物馆那张镇馆之宝一样大小。程十发先生把高清图交给毛国伦临写,对他提的要求是“要画的像,最好能乱真”。
图片
图片
《簪花仕女图》这幅名画是绢本,且绢本材料很贵,学生一般买不起。幸亏当时画院画师张守成先生送了毛国伦一张绢。
张守成是海派画坛领军人物吴湖帆的弟子,当时已经是海派名家,他曾看到毛国伦临摹的一张唐伯虎扇面,认为临得很好,当他得知毛国伦要临《簪花仕女图》时,就特地送了他一张绢。
得到前辈相助,毛国伦便开始认真临写《簪花仕女图》。花了两个月时间,还只是临到一半。那时,日历已经翻到了1964年,毛国伦他们被要求去参加“四清运动”,没时间临了,他只得把画搁下。不久后,天气闷湿,绢本发霉,毛国伦还染了一遍画面,把颜色染深。
后来,毛国伦也一度与裱画师商量,能否将《簪花仕女图》右端画完整的一个正在戏弄小狗的仕女单独裁剪出来,裱成一个小立轴?但是裱画室的杭学春师傅感到完整的画卷破坏了有些可惜,不如日后再考虑把作品临完整,这才使画卷得以保存。
再接下去,就遭遇了十年动荡,此事不但被完全搁下,而且在动荡中,毛国伦临摹的古画不少都被毁掉了,还好这幅《簪花仕女图》幸存了下来。
图片
改革开放后,毛国伦的女儿也进入了美院学习中国画。毛国伦本想让女儿来继续临摹这幅他未完成的画,但女儿认为技艺还达不到续写的要求;1980年代中期,画院招夜校进修生,其中有一位学生,毛国伦认为水平不错,想叫她来继续临这幅画,但这位学生也是不敢动笔。
随着毛国伦的年纪越来越大,精力不济,没法接着临下去,所以这幅《簪花仕女图》就成了一幅没能完成的临摹作品。
图片
图片
这次举办“八十抒怀作品展”,在整理展品时,毛国伦女儿毛冬华认为,这幅未画完的《簪花仕女图》虽然不完整,但是它留下了临摹的过程和痕迹,有点绘画“步骤图”的味道,在八十画展中,作为父亲学习过程的留念也很不错,因此就展出了。
毛国伦先生说,这幅画未完成的地方,留下了勾线、淡彩的痕迹,对照其他画完的部分,大家可以看到绘画的步骤,给后学者参考。
毛国伦先生表示,每个人都要明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年轻时,就是要打好基本功,我们当年进画院,先学三年临摹。所以希望通过这幅没画完的画,来告诉大家,必须敬畏传统。我女儿和外孙女都是学国画的,我把这幅画留给她们,告诉她们基本功的重要性。
毛国伦感叹道,我临摹之后就发现,这位画家周昉在画仕女的头饰发际细节部分时,他的笔法是在严谨工整中有放松,线条的处理是松紧结合,这就让我领略到什么叫“大家风范”。你只有认真学习了之后,才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进一步产生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