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浓人”:天南地北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丨不做淡人做浓人 ​

图片
当下,一个新词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上——“淡淡综合征”。一类年轻人自我标榜为“淡人”,无论面对人生何种场合,他们都以一种平静、淡漠的态度应对,生活方式淡淡的,社交关系淡淡的,精神状态淡淡的,工作淡淡的,恋爱淡淡的……淡人用低欲望、低能量、低姿态构筑出一个看似超然的“淡壳”。
这真的是当代青年完整而真实的写照吗?就在“淡淡综合征”开始破圈的同时,站在“淡人”对立面的另一类“浓人”,也相伴而生。
浓人们用澎湃的热情,炙热的情感,强悍的生命力,高效的执行力,让人生各个单元紧锣密鼓,浓墨重彩,充满能量。
在五四青年节之后的几天里,我们收集了一组浓人故事。他们之中,有大学四年不断实习刷简历的“求职浓人”,有领导一见就劝她休息的“工作浓人”,有每月为自己制定“主题”活着的“生活浓人”,也有不是在聚会就是在去聚会路上的“社交浓人”,还有为异地恋坚守长跑的“恋爱浓人”……
百余年前,“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先生在《敬告青年》中曾经提出新青年的六条标准,第三条就是“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百余年后,纵然时代的背景板不同,纵然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不同,但在进取的浓人和退隐的淡人之间选择,先生当年的标准依然掷地有声。
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振作精神,不做淡人,做浓人。
图片
从贵州黔东南旅行归来后,每年清明,内河都能收到1970公里外侗寨阿婆寄来的披着雨露的春笋。
“从没见过你这样会玩的游客”是她在旅行中收获最多的评价。在每一次的旅途中,内河都让自己与当地人建立了紧密的连接。
作为一个“旅行浓人”,她没有选择躺平度过假期,也拒绝网红的“特种兵旅行”。为了不浪费年假的每分每秒,内河会花半年时间筹划一场“比上班还累”“比军训还苦”“比人类学家还忙”的年假旅行。
她在大兴安岭敖鲁古雅寻找鄂温克雨果的家;她在林芝和当地妇女们一起喝甜茶;她换乘多种型号的渡船游览长江,只为寻找千年前李白的游历痕迹;她搭羊皮筏子渡黄河,体验百年前考古学家探险学家感受过的波涛……
听内河讲述她的旅行故事,仿佛“天南地北”都变得近切。
01  “文献综述式”旅行,
目的地和她早熟识
为了7天的旅行,内河会花150多天做准备。
筹划旅行攻略,内河不刷社交网络,不看网红景点,而是在历史古籍、纪录片里深挖目的地的各种隐秘角落。
为了设计去新疆的旅行路线,她在古书中“复盘”当年玄奘的路线。内河说:“每次假期不知道该去哪的时候,我就看玄奘的西行路线,目前为止都是绝佳的旅行体验。所以,谢谢玄奘。”
启程塔什库尔干之前,她读了两个版本的《亚洲腹地旅行记》;为了在甘南重走洛克之路,她带着1921年初版的敦煌学著作《西域考古记》,复刻一百年前斯坦因的游记,体验斯坦因曾坐过的羊皮筏子。
“如果我能按照千百年前的游历方式走一遍,那真的很带劲。”内河回忆,设计长江之行时,她先读了一遍李白生平,看“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缘从何而来,还刻意查找了“两岸猿声啼不住”的“猿”是什么品种,用于回看关于长江的历史记忆。
图片
临行前,内河为行程做准备
当然,除了靠古人“帮忙”,现代人的忠实纪录也是她“身未动,心已远”的路标。制定长江之旅计划时,内河还看过诸多关于长江的书籍和纪录片,“上班路上,我看何伟的《江城》;下班回家,家里投屏全是长江水,《再会长江》我看了两遍。”
除了长江之旅,内河还为大兴安岭敖鲁古雅之行看了大量文字采访和纪录片,甚至还提前认识了在敖鲁古雅的朋友。
在她看来,只有做足功课,才能获得独家且细密的旅行体验。即使是等待出发的日子,她也觉得每天很幸福、充实、饱满。
图片
内河在敖鲁古雅使鹿部落
在长江之旅的游记中,内河这样形容等待的日子:“越来越多的信息和资料,就像是晶莹剔透的小小水滴,慢慢汇聚成小小的河流,静静流淌,涌动。”
有了“文献综述式”的旅行准备,当内河站在目的地的土地上时,就像回到自己的精神故乡一般。内河说,当书里的画面、纪录片里的镜头还有眼前的景象叠在一起时,她的内心更为震撼,“维佳、雨果、柳霞、玛利娅·索…那些我熟悉的人们,他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图片
为了旅行,内河会做很多阅读功课
02 “请你坐我的副驾驶,
我想跟你走一天”
长江之旅,内河从重庆出发,一路下行,沿途欣赏了长江两岸的风景。
每天,她和朋友驾驶着车辆,然后换乘船只,让别人将车开到下一个目的地。在整个旅行中,他们换乘不同的交通工具,在各种类型的船只上与船员体验不一样的感觉。
内河会在驾驶舱中与船长聊天、阅读船长的航行日记、甚至跟随船长学会了开船。就这样,他们沿着巫山、万州等地一路行进。
对内河来说,旅途中的一些不期而遇反而会让整个行程更加难忘。
在沿长江而行的船上,内河偶遇了一支来自中国国家地理的长江行队伍。她向队员们展示了自己原本的攻略,队员们看到如此详细而紧凑的行程表,纷纷表示,内河的行程甚至比中国国家地理的行程还要密集丰富。
图片
内河在船舱内拿着旅行日记拍下照片
内河还喜欢验证古老的游记,这让她在旅途中找到了新的乐趣。内河说,一部百年前的游记中有记载慕士塔格冰川与常规物理常识相悖的现象:在雪山冰川,中午最冷,晚上反而热。
她本以为那是作者的笔误,但当她亲自抵达并测量了那里早晚的温度后,发现游记中所载的竟是真实存在的现象,这让她更加感叹自然的神奇。
内河的每一次旅行,都不是“淡淡”地走马观花、签到打卡。她习惯与当地人互动、听一些没有被写过的故事,她认为这才是到过一个地方的证明。
图片
内河旅行途中观察当地的妇女织布
在中俄边境满洲里,绝大部分游客都会选择参观国门。内河没有选择去打卡,而是在边境一家售卖中俄商品的小店内和店老板——一位热情的东北大姐畅聊了一整个下午。
她们的话题从中俄边境贸易聊到中俄人民友谊。结束交谈时,早已过了店里的打烊时间。内河临走前,大姐拿出一兜食物和咖啡送给她,“加个微信吧。”大姐说,“从来没遇到过你这样的游客。”
在贵州黔东南,内河偶遇了一位专门在当地做扶贫产品的负责人,很偶然地与他攀谈了起来,听他把每一件周边产品讲述一遍后,内河决定把行程全部推掉,跟着他走。
“能不能请你坐在副驾,我想去你们产品工厂转几圈。”内河对负责人说。于是,在随行司机和内河同伴错愕的眼神里,一场计划之外的旅程就这样开始了:
他们驱车前往贵州青于蓝古法制靛厂,内河见到了亚洲最大的植物蓝染基地,这里联络了大量的扶贫对象。那些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里的村民都搬迁到了厂子附近,政府为他们提供了多个环节的工作,村子里的妇女同样可以在这里找到活干,比如染布,织布,制作作品。
图片
旅行中,内河会临时起意参观制靛厂
在西双版纳,内河找到了当地的一位猎人周腰作向导。在一起上山的过程中,内河津津有味地听着周腰讲述自己掌握的“猎人技能”:如何通过云和天色判断天气的变化,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植物沾不得。
在中缅边境,由于餐厅服务员只会缅甸语,内河连比划带猜地点到了一盘不知名字的佳肴;在承德,她穿上工装走进玻璃杯制作流水线……
内河很喜欢《生活》杂志里的一句话:“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看并被感动,去看并被教育……在旅途中,感受久违的生命力,陌生人身上的善良和巨大的生命力。”
图片
内河跟着周腰穿越热带雨林
03  “我的旅行
没有终点”
旅行时,内河也会像普通游客一样发朋友圈,但她认为朋友圈里的“图文定位“并不等于真正来过。
在旅途中,内河一直坚持写日记,“不然太过丰富的旅行感受,很容易就过去了。”
“参观完夔州博物馆之后,我得知杜甫在重庆500天,也是几乎天天都写诗。”内河说,在写旅行日记这点上,她特别能明白杜甫。
回到家,内河的旅行并没有就此完结。每次旅行结束,回到北京,她都会打开电脑,火速把所有浓烈而新鲜的旅行点滴记录下来,形成一篇高浓度的游记。通常,这样一篇游记,她要写一万字左右。
图片
内河的旅途形象从不光鲜
四年前她所撰写的贵州游记,至今仍吸引着旅行者们去探索黔东南的各个角落;2022年,她所写的西双版纳游记,引得不少游客在后台留言表示想去当地找猎人向导——那个“平时沉默寡言,进入丛林就充分展现机敏智慧的人。”
内河说:“如果你能充满感情旅行,并详细地记录下来,你的旅行就不会完结,你会永远在路上。”
7天的贵州之旅结束,她翻看着手机里的几千张照片,微信里那些此生可能不会再见的民宿老板、包车司机、沿途临时加入和她一起旅行的法国人、村里的绣娘、外派黔东南出差的工作人员、村里和她临时换现金的陌生人……“他们依旧在朋友圈里‘直播’着在贵州的朴素生活。”
图片
内河在贵州旅游时拍下的照片
虽然旅程会结束,但在很多场合,内河还是会和曾经的旅程再次“重逢”。
2024年初,内河在中国美术馆看到了国画泰斗关山月的“长江之旅”。她看到了艺术家在上世纪70年代沿长江旅行后创作的作品——一幅30米长的画卷,其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爱和对和平的期盼。
内河还在画展上看到艺术家此前设计的一张“三峡游轮票”的展品,上面写着“轻舟已过万重山”,内河的记忆一下子又被拉了回去。
图片
江峡图卷
内河还把很多人类学家当作自己旅行上的偶像去模仿。
“近代人类学家鸟居龙藏才是真正的‘旅行浓人’。”她说,鸟居龙藏在 1902年完成了《西南中国行纪》,记录了其从汉口到重庆,途经黔阳、亦资孔城、昆明、宜良、路南、弥勒,大凉山到成都,再从重庆一路顺长江返回汉口的路途。
图片
内河寻找一栋百年建筑不得,向当地的小朋友打听
“他对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观察入微,对各种花草植物的名称如数家珍,他能不留宿就不留宿,常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站,在他的行程面前,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行动力。”
对内河而言,旅行是打开全部的感官,走进无穷远方和那些“与我有关的人”的生活,哪怕时间短暂。2023年,她“跟着玄奘”重返新疆后,写下一句话,“我也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名旅人了。”
结束西双版纳之旅的659天后,内河在一个清晨收到了热带雨林基特族猎人发来的信息:“梦到你了,我这边开了条新路线,有时间过来体验吧。”
撰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实习生 李睿洁
统筹 | 林艳 张彬
图片 | 受访者供图、AI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