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奚洁人: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要握住这把“总钥匙”的关键所在

图片
【编者按】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其中强调,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创始会长奚洁人教授看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新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创新和运用。以下是他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演讲。
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长期性的任务,是一个持续推进、常学常新、不断深化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常有人问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如此丰富,应该怎么学?在我看来,就是要握住这把“总钥匙”,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关键所在,就是学习它对唯物辩证法的创新和运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矛盾法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朴素辩证法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辩证法思想框架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理论精髓,是中国智慧的新形态和时代标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本原理的学习领会和时代创新。中央政治局专题进行了以“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等为主题的多次集体学习会,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实际,明确提出了要重点学习理解和掌握运用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若干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我简单梳理了一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方面,主要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同时肯定意识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关于事物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关于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是根本方法论的原理,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关于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等等。
——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方面,主要包括:关于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的原理和观点,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重点;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和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法,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凸显思想文化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等等。
——在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体现唯物辩证法原理的新观点、新方法论以及战略方针、重大部署。比如,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两个革命相互促进的治党治国大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战略布局,以及牢牢把握“稳”和“进”相互促进的稳中求进总基调的治国方略;坚持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的战略和策略;推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治理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大局观、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国防安全和军队建设的能战方能止战、“国虽大,好战必亡”的辩证战争观、安全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和国际战略大格局;世界各国文明多元共存、交流互鉴的人类文明发展观,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战略性与操作性相统一的领导方法论;功成不必在我与功成必定有我辩证统一的领导干部政绩观,等等。
——在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重点,坚持全面而不面面俱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按辩证法办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作风,反对主观主义、形而上学思想作风,等等。
坚持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矛盾法则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提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的重要论断,成为唯物辩证法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起点的里程碑。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和发展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
一是坚持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的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
二是重视研究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科学判断党和国家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党的十九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研究和把握,是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是坚持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矛盾观念、问题意识。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在工作中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四是在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上,以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为指导,坚持“两点论”和“重点”的辩证关系。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牵住“牛鼻子”,抓住重点。要积极面对矛盾、解决矛盾,还要注意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五是把握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矛盾法则。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促进和推动矛盾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要谨慎防范风险,防止矛盾恶化,防止非公共性风险扩大为公共性风险、非政治性风险蔓延为政治风险。要善于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
六是坚持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和“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观点,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政治斗争方面,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胜利”。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的重大斗争必然不会少,而且越来越复杂。为此,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的辩证观点。同时,要认识到斗争是一门艺术,要讲究斗争的辩证法,要注重策略方法,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思维精髓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思维相结合。关键是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中国智慧的时代化。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讲话中列举了十多个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特征的重要思想,其中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这些思想均具有鲜明的辩证思维特征。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的原则和方法,熔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中国智慧的时代化和现代化。
一是关于阴阳对立统一之辩证智慧的开发挖掘。《易经》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对事物矛盾认识的重要命题,认为事物都有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制约,相反相成,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矛盾运动的普遍法则。习近平总书记对“阴阳统一说”从不同的领域和视角作了多维度的创造性运用。比如,对于中国文化的特点,他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诠释儒家思想与其他学说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又比如,他坚持用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指出“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否则往往会出现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问题”。再比如,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同依规治党相结合的战略理念,等等。
二是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创造性运用。这两个命题,主要从尊重客观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角度进行阐发。“道法自然”,是老子世界观、方法论的核心。道的本性是“无为”即自然,其积极意义是对自然、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老子·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典故。《道德经》原文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后一句是“以道莅天下”。所以,老子以烹小鲜比喻治国之道,实质上说治理大国要遵循治国规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就是比喻治国要遵循规律,要有认真谨慎的态度。“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习近平总书记主要借以阐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说:“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思想,“十四五”规划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这两者的内涵都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
三是关于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辩证法思想。中华文化探讨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具有悠久的传统,明中叶的王守仁(王阳明)是“知行合一”论的代表人物,他反对将知与行割裂开来。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的命题,主张知与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同时突出“行”的重要性,指出要“于实处下功夫”“行胜于言”,强调“‘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永恒的道理。”
四是关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辩证智慧的创新运用。“和”,包括和谐、和实生物、协和万邦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和而不同”是多样性统一的辩证观念,认为世界万物是矛盾的、多样的,但又可通过协调,达到共存、互相促进、和谐统一,这是中华文明的大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辩证法思想创造性运用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坚持多边主义,倡导更加包容普惠的经济全球化,世界不同文化文明的共存和交流互鉴,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等。其中最突出的原创性贡献,就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战略,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发展进步奉献了中国智慧。
五是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的居安思危思想之阐发。“居安思危”,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安与危、存与亡、治与乱、危与机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他强调:“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他多次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是治党治国很重要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居安思危,就要未雨绸缪,把握历史主动,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最后简单小结一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坚持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矛盾法则,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并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体系,创造了中国智慧的新形态和时代标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国化的杰出新贡献。
【思想者小传】
图片
奚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家宣讲团成员。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创始会长、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著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发展》《面向21世纪的领导创新》等著作20多部。(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