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下“阁楼”群众进“殿堂”

图片
邱恒勇在讲座现场指导青少年体验宁化木活字印刷。
东南网5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马丹凤 通讯员 罗联浔 文/图)
4月27日下午3点,三明市文艺交流中心大厅里,一场讲座正在进行。事先备好的椅子已经坐满,开场后仍有人陆续赶来,过道、门口渐渐挤满了或坐或立的观众。
“准备了很久,一上台还是紧张。”主讲人、三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化木活字印刷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邱恒勇说,“我问了大家,在这个场合都紧张。”
他口中的“大家”,是在他之前举办讲座的文艺家们。2023年7月以来,三明市文联开展“文艺家协会活动月”,11个协会轮流上阵,面向群众开展公益讲座、展示展演、志愿服务等文艺惠民活动,“一月一协会、周周有活动”。
邱恒勇这场讲座是第45场。此前,在三明市文联的组织下,福建省画院原院长郭东健为三明的美术爱好者讲授了《画中有话——美术创作的实践操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绿笙(林域生)为文学爱好者讲述如何从解读、采访、写作几个步骤进行一部非虚构作品的创作;三明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江锦华为观众现场演绎了音乐剧《炽热的梦》的精彩片段,并分享了音乐剧创作历程……共5000多人次到现场听讲。
“爆满”场景屡次上演,文艺家们走出了“自己的艺术天地”,普通群众更便捷地获得了专业的文艺服务,过了一把文艺“瘾”。
不久前,福建省曲艺家协会会员程勇在讲座上与观众互动,现场指导如何从呼吸、语气、情感、意境等方面练好台词基本功。姜薇是举手上台的观众之一,她念了几句《西风胡杨》的片段。程勇一听就指出,哪里该有激情,哪里不该是无奈,并给出针对性建议。
“当时我心里震了一下,觉得自己被看见了。”姜薇说,“我没学过表演,但喜欢。以往身边没有这样专业、水平高的人给我指导,那次讲座让我有了机会。”她告诉记者,日常工作之余她爱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是所在工会的“故事妈妈”志愿者,那次讲座之后她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故事讲得更好了。
活动月的忠实粉丝傅永彪几乎场场都来。“无论是美术欣赏、诗歌朗诵,还是音乐剧演绎、书法学习,场场都很精彩。”他说,“以前想学这些还要去外地、想办法,现在家门口就能看、就能学,真正感受到了文艺就在我们的身边。”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作为该活动月的组织者,三明市文联的工作人员也觉得“值了”。
在普通人眼中常被贴上“自由散漫”标签的文艺家,有了团队凝聚力。“每个协会都想把自己负责的这个月的活动办好、不落人后,一个会员办讲座,整个协会来帮忙。”三明市文联秘书长黄晓莲说。邱恒勇办讲座时,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其他数名会员从将乐、明溪等地赶来,“给他撑场子,也趁这个机会交流学习”。
“没啥存在感”的文联在当地名气渐长,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更有认同感。
“之前有个观众本是路过,看人这么多,他说‘觉得好奇,就进来听’,走的时候特意跟我说‘来值了’。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工作真的‘很值’。”在三明市文联工作的翁媛婷对两件事感触颇深,“之前同学聚会,我聊起自己在文联工作,大家都没概念。‘文艺家协会活动月’举办期间,我常在微信朋友圈推荐这些活动,现在同学们不仅常给我点赞,还不时参加线下活动,给我的工作捧场!”
与群众联系密切、接上“地气”,“艺术殿堂”由此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姜薇在听完讲座后申请加入三明市曲艺家协会,不少看完三明原创音乐剧《幸福的烟火》片段讲演的观众被吸纳为三明市歌舞剧院的群演。“打开门”的交流,也让文艺创作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灵感来源。“艺术来源于生活,感受群众所思所需所想,创作才能充满活力。”三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罗奋涛说。
据了解,除开展公益讲座外,“文艺家协会活动月”期间,三明市与11个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推出培训辅导、创作交流、策划编排等服务项目,累计开展基层文艺惠民活动61场,参加文艺工作者达4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