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彭湃之母,也是周凤!”丁燕新作聚焦“革命母亲”生命长河

从“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到“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人们对英雄的光辉事迹耳熟能详。而在英雄背后,一名女性勾连起两代英雄的人生脉络,她就是“革命母亲”周凤。
5月11日晚,在母亲节前夕这个特别的节点,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丁燕携报告文学作品《等待的母亲》来到珠江公园湾区书屋,与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贺仲明以及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茉琳展开对谈,分享创作故事,探索传记文学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诗人、《等待的母亲》责编安然主持活动。
活动由广东省作家协会指导,花城出版社、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广州珠江公园共同主办。在“珠江公园悦读季”期间,多名大湾区作家携新作来到现场,通过讲座、展览、数字阅读等多样化形式和优质内容,为广大市民游客带来精彩纷呈的书香盛会。
图片
创作最久、困难最大的作品
2019年,广东省作家协会启动作家深扎创作计划,筛选优秀作家深入基层体验生活。丁燕便是首批“深扎作家”之一,她来到汕尾市海丰县蹲点一年,深入挖掘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的母亲——周凤的故事。
期间,丁燕深入走访了相关人物的纪念馆和故居、熟悉这段历史的当地作家及有关人员,对海丰县的地理、历史和人文情况有了基本掌握。四个版本的《彭湃传》等各类相关书籍、文艺作品,成为她梳理历史、理解人物的重要依据。
然而,自1987年发表处女作、“写龄”已近40年的丁燕,依然遇到了她“写作时间最长、困难最大”的一部作品。
“关于周凤的资料实在是太少了,如何让人物形象生动和丰沛,真是经过了千回百转的努力。”丁燕回忆道,熟悉周凤的人大多已离世,孙辈也只能模糊地回忆一二,“我感到每一次的努力,都只能收获一些很虚空的东西。”
图片
空有一身武艺,不知从何下手。在第一版的创作中,她从“注重人物结构完整性”的基调入手,将人物出生、结婚、生子、去世等一个个节点,事无巨细地写完整。接着,丁燕便在作品专家审读会上,迎来了她“终生难忘的一天”。
“审读会后整整半年,我把手头所有事情都推掉,重新进入到这部作品的二次创作中。”她说,在痛定思痛中,自己终于“顿悟”:当你紧紧纠缠在人物的生平事迹时,很难把这个人写透。
图片
这部作品的着眼点,应当是周凤的情感世界的完整性上——作为彭湃的母亲,她并非一开始就是天然的革命者,而是经过种种与革命有关的事件后,才一步步塑造了“革命母亲”的角色。同时,周凤在彭湃为革命捐躯之后,还承担起养育彭湃之子彭士禄的责任,进一步延伸了“革命母亲”的人物内涵。
在丁燕看来,一部作品就像一颗钻石,需要仔细思考、细心打磨,才有可能闪亮灵动。同时,也唯有经过长时间的日思夜想、念念不忘,作家才有可能获得一瞬间的灵光一闪,摘得作品“活起来”的关键线索。此后,她又耗时数月,对第一稿进行了90%的重新改写,最终于2023年10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确实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过程。”曾参与评审会的贺仲明表示,丁燕的笔触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能够让读者真实感受到“作家是怀着善良的同情心,去把握人物的喜怒哀乐,特别是他们的艰难与痛苦”。
图片
“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修复师
今年年初,《等待的母亲》荣登“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3年度十大非虚构原创佳作”。评论家、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评价称:“作品以周凤的百年人生经历为主线,从一个特定角度勾连起百年党史,为红色文学的书写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活动现场,嘉宾们就“传记文学在新时代的可能性”主题展开热烈讨论。贺仲明提出,传记文学是极富生命力的题材,并不容易写好,既要求情感真实、细节真实,也不能写得太死板、资料式,更不能掺杂过于文学化的道听途说和凭空想象。
他指出,如今,从海量信息甚至是虚假信息里,真相似乎离我们更遥远。而《等待的母亲》提供了一种可能:在大量案头工作的基础上,融入作家合理的生命体验、细节描摹,让人物从历史资料的字里行间里“活起来”。
“她是彭湃的母亲,但同时也是周凤。这本书让我看到革命历程中,一名‘新女性’的成长过程。”刘茉琳则注意到,在丁燕笔下,周凤从女孩到儿媳,从妈妈到婆婆甚至是奶奶的身份接连流转,完整地呈现了一名女性的生命历程。
图片
对于报告文学的写法,丁燕认为“文学”应当胜于“报告”,如果只是对于重大事件的描述罗列,其功能可以被新闻所取代。文学何以存在?文学与其他文体的差别是什么?在丁燕看来,无论题材大小,重点都是用作家的眼光,对事件给予足够的关注、理解和爱,才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和同情。
创作《等待的母亲》时,丁燕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古建筑修复师,用想象补齐故事的“空白点”,把松动的孔洞修旧如旧,在不改变建筑整体基调的前提下,让它更夯实。“适度的文学想象是必须的,才能让文本有弹性,这棵文学的大树才有风中摇曳的感觉。”
如今,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作家来到广东、来到粤港澳大湾区,书写这片热土的无限故事。自2010年从新疆来到广东后,面对着高速公路、厢式货车和穿着工衣的人流,丁燕从诗歌转入纪实、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创作,以几乎每年一本书的频率出版了《工厂女孩》《工厂男孩》《工厂爱情》《双重生活》《沙孜湖》《西北偏北 岭南以南》等十五部作品。
图片
“这十五年来,我始终坚持作品的文学性。”未来,她将继续关注城乡变迁、迁徙进程、文化交融等主题,她相信,任何一个题材,只要写作者想写好,就一定能从用心、用情的描述中,写出立得住、动人心的文字。
文|记者 孙磊 通讯员 朱英豪
图|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