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万顷沙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叶文娟
绿色,是生命的色彩,也是青海最亮丽的底色。青海牢记“国之大者”,承担好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全力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为科学治沙开辟新途径、打造新样板。
4月15日,青海省发布第2号总林长令,明确青海省要以“三北”工程六期规划重点项目落地为核心,以“2+1+12+N”防沙治沙新格局,全力打好“三北”工程六期及防沙治沙攻坚战,努力构筑牢不可破的西北“绿色长城”和生态安全屏障。
最是一年春好处,治沙添绿正当时。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把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作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检验,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力打好“三北”攻坚战的安排部署,青海各地已陆续拉开全年防沙治沙序幕,多点发力、汇聚合力,多举措探索防沙治沙有效路径,为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蓄势蓄力。
图片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治 沙
海北藏族自治州环抱祁连山,怀拥青海湖,是青海湖和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等水系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地,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态水系安全、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随着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推进和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海北州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国家公园示范州建设并取得累累硕果。
图片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珍贵的生态资源,催生出高质量发展的更大空间和更多可能,在城市日新月异间再反观,保护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屏障成为了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展示自然之美时,也静静诉说着光阴里的生态保护故事。
驱车驶入青海湖北岸的克土沙区,你会被一片约4000公顷的沙漠绿洲所震撼,这是海晏治沙人历经40余年不畏艰辛同沙漠作斗争换来的。
图片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洪玉杰 摄
作为第二代治沙人,海晏县草原站站长石德荣自2002年参加工作起,便目睹了沙漠一片片染绿。“在青海高寒地区,种植樟子松我们是最成功的,目前种了大概533.3公顷,成活率比较高。”谈及治沙经验时石德荣骄傲地说。
“这几天,工人忙着压沙。铁锹在沙土上挑出浅沟,画出一个接一个的方格,麦草均匀铺在沟中,再拿铁锹把麦草插进沙子中。这样,麦草拼成的方格间栽下的新苗和草种,才不易被风沙带走。”石德荣说。
为控制沙漠化的扩大和蔓延,从1980年开始,海晏县对克土斜玛、大水塘一带的沙区实行常年禁牧封育和生态治理,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治沙方法,创新固沙方式,调整树种结构,试验成功了“沙棘营养土坨造林、乌柳截杆深栽造林、容器苗造林”等一系列适合高寒沙区的先进实用技术。在高寒旱沙区走出了一条固沙造林的新路子,为同类型沙区治理作出了成功实用的典范。
目前,克土沙区外围锁边林已形成规模,通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筑起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扩大和蔓延,维护了青海湖核心区域的生态安全,保障了青藏铁路及环湖东路的畅通运行,也给当地农牧民群众带来了福祉。
图片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尖木措是海晏县甘子河乡达玉村的村民,他回忆:“别看现在是一片‘绿海’,上世纪80年代,这里风沙肆虐。特别是春天,沙土经常把村子围了。早晨起来时,门口被黄沙挡了个严实,在山上放羊的时候,风沙打得脸生疼,走路都困难。”
尖木措说,这些年,每年都能看见治沙的人,有的在片区植树,有的在片区做草方格,眼看着沙漠上的树一年比一年多,青海湖边上的环境越来越好,堵在家门口的黄沙不见了踪影,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牛羊也越来越肥壮。
在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努力下,海晏县克土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9.91万公顷减少到如今的6.62万公顷,40年减少3.28万公顷,年均减少0.08万公顷,沙区林草综合覆盖度达到30%至40%,局部地块覆盖度达到85%以上,成为一处美如翡翠的风景线。
图片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播 绿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青海又是全国第四大沙区和“三北”工程重点省,现有沙化土地面积1235.54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7.7%,荒漠化土地面积1894.78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分别位居全国第四、第五位。
40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创造性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和“三北”工程建设,走出了具有青海特色的防沙治沙路子。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青海省荒漠化、沙化土地5年间分别减少8.8万公顷和10.63万公顷,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呈现“双下降”态势。
图片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洪玉杰 摄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在青海防沙治沙“史册”上留下厚重笔墨。4月15日,全省国土绿化暨“三北”工程攻坚战动员大会召开后,海南州积极统筹各类项目资金,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项目结转建设等方式,全面打响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在“战沙”现场,只见各种装备齐亮相,多支队伍齐上阵,一派繁忙景象。铲车、钩机平整土地、挖树坑,拖拉机、无人机运送稻草、苗木,压沙机、扦插机器人埋沙障、插黄柳,农牧民群众、机关单位和企业干部职工齐上阵,扎沙障、植苗木。
海南州持续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境内现有沙化土地面积36.16万公顷,可治理沙化面积31.86万公顷,有治理措施的沙化面积21.92万公顷,有效治理的沙化面积15.97万公顷,计划利用10年时间,依托重点生态工程项目,组织实施生态治理目标,到2030年全面打赢塔拉滩沙地歼灭战。
图片
绿“锁”沙丘 目之所及皆美景
“今年,海南州将重点围绕沙珠玉高原荒漠绿洲典型治理区、贵南县森多乡黄沙头攻坚战和贵德拉西瓦镇攻坚战,高标准、高质量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六期项目,集中发力,计划完成科学绿化9.89万公顷,其中综合治沙3.1万公顷,誓叫沙地披绿装。”海南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拉夫旦表示。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绿”,沙漠绿洲的崛起,使得沙珠玉成为青海乃至全国高寒干旱沙区治沙防沙示范样板之一。
“青海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6.85万公顷,到2030年完成总治理任务339.312万公顷,工程区林草覆盖率争取达到40%以上,与全国同步完成“三北”工程六期主要目标。”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赵海平表示。
截至目前,青海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2.66万公顷,“十三五”以来,沙化土地年均减少2.12万公顷,沙化程度指数从3.17下降到2.94,重点沙区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沙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发展空间稳定拓展、绿色屏障更加牢固。
图片
绿“锁”沙丘 目之所及皆美景
提 质
从“求数量”到“重质量”,从单一的防沙治沙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三北”工程科学绿化实施意见的提出,对青海“三北”工程和大规模国土绿化工作指明了新方向。
全省各地积极响应,结合各地实情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推进造林方式更科学,树种结构趋于优化,造林质量明显提升,全省造林绿化开始由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正是植树造林季,在省南北山各绿化区,护林员正忙着给栽种的树苗培土、浇水……
1989年,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青海省启动实施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35年岁月更迭,累计完成国土绿化任务4.35万公顷。如今一眼望去,西宁南北山绿意盎然,与山下的河、城、景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态画卷。
青海省南北山绿化服务中心主任殷光晶介绍,在南北山工程建设中,开展了大规模整地,重点开挖水平沟,科学整修鱼鳞坑和汇集径流,建设阶梯式的人工林带,锁住天上降水,遏制洪水下山,在固土保墒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
如今,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等的实施,为西宁市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筑就了西宁市绿色生态屏障。依托“三北”防护林等各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西宁南北山初步形成了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森林生态体系,大面积的荒山荒坡治理初见成效,水土流失逐步得到控制。
“近年来,青海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着力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三北”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以生态保护修复系统工程为主导的国土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三北”工程建设力度持续加快,生态治理与保护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生态工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时下,“三北”工程带给青海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愈加明显。沙漠变绿洲,广袤的江源大地上,绿色梦想正从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青海,青海将坚持高位推动、统筹城乡、规模治理、改革创新,把国土绿化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海力量。
编辑:乔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