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首次部署海军版“铁穹”,打造“海上保护伞”

作者:兰顺正
首发自:《中国航天报》
图片
编辑
在4月上旬,以色列军方宣布首次部署了“铁穹”反导系统海军版本“C-Dome”,以打击进入以色列领空的“可疑”飞机。以色列军方在一份简短的公告中称,一架敌方飞机的渗透导致在埃拉特地区响起空袭警报,之后海军确认了一个可疑空中目标试图穿越以色列领空,目标被“C-Dome”海上防空系统成功拦截,这也是“C-Dome”首次实战使用。
众所周知,火箭弹袭击一直是以色列面临的最主要也是最危险的威胁之一,特别是在与黎巴嫩接壤的北部地区以及与加沙地区临近的南部地区。2000年至2008年,哈马斯等巴勒斯坦武装从加沙向以色列发射了超过4000枚各式火箭弹和4000发迫击炮炮弹,直接威胁到以色列南部约100万人的生命安全。于是在2007年2月,以色列国防部决定选择“铁穹”近程导弹防御系统应对近程火箭弹袭击。
“铁穹”由以色列拉斐尔先进防务系统公司和美国雷神公司合作研发,是一种主要用于反击火箭炮、火炮和迫击炮打击的拦截系统(C—RAM),于2007年立项,并在2011年投入实战部署,整套系统由侦测跟踪雷达、战斗管理与武器控制系统(BMC)和导弹发射单元三部分组成。其中,“铁穹”的雷达为EL/M-2084有源相控阵雷达,该雷达由以色列宇航工业公司埃尔塔系统分公司研发,对飞机和导弹的探测距离为350千米,对火炮弹丸的探测距离为100千米。每分钟能处理1200个飞机和导弹类目标,或解算200个火炮弹丸类目标的飞行弹道。
每套“铁穹”拦截系统配有6部拦截导弹倾斜发射装置。每部发射装置装有20枚“塔米尔”拦截导弹。该导弹发射重量90千克,最小射程4千米,最大射程约15千米,最小射高5米,最大射高10000米。装有先进的制导雷达和转向尾翼的“塔米尔”拦截弹机动性极强,而且采用直接命中和贴近爆炸两种拦截模式,即使导弹没有直接命中目标也可以利用近炸引信将来袭目标摧毁。
按照以方的说法,“铁穹”系统反应时间15秒,可拦截最大射程在70千米以下的各种火箭弹或炮弹。整个系统不仅可全天候作战,而且相关装备都装在卡车或拖车上,便于实施机动部署,对战略性基础设施、人口密集区或关键性军事目标实施保护。每套“铁穹”系统防护面积约150平方千米。迄今为止,几乎每次巴以爆发冲突,都会有“铁穹”拦截火箭弹的相关报道,因此“铁穹”也一直是中东地区的明星武器之一。
而随着冲突的升级,“铁穹”系统的应用场景也变得更为宽泛。在2014年的加沙冲突中,以色列位于地中海的船只、油田和濒海资产成为哈马斯等实施火箭弹袭击的新目标。面对新出现的海上威胁,加上陆基“铁穹”系统良好的实战表现,以色列开始将“铁穹”系统往海上转移。2014年10月,美国媒体《防务新闻》发表题为《以色列公司改进“铁穹”系统以用于海上拦截》的报道,首次披露以色列拉法尔公司正在研发舰载版“铁穹”系统,该系统又称C-Dome,旨在保护濒海巡逻舰、小型护卫舰和其他小型舰船不受“现有和未来严重威胁”的饱和攻击。
图片
编辑
相关资料显示,C-Dome系统也是由雷达、指控系统和拦截弹三部分组成,但相比陆基“铁穹”有较大区别。
C-Dome系统不需要专用的雷达或指挥与控制系统,主要依赖舰船自身的火控雷达和作战管理系统实施作战行动。据悉C-Dome系统采用了开放式软件设计,使用舰载监视雷达进行目标导引,因而无需额外安装独立的火控雷达,实现了“铁穹”系统与舰载指挥系统的无缝连接。这也意味着,具有多目标处理能力的舰载监视雷达,可同时导引多枚C-Dome系统拦截弹对多个来袭目标进行拦截,使得其具备多目标交战和抗反舰导弹饱和攻击能力。同时,该系统还能与以色列国防军的作战指挥中心链接。
C-Dome系统拦截弹则采用了与陆基拦截弹基本相同的鸭式布局,弹长约为3米,弹重约为90千克,弹径约为0.16米。该拦截弹采用近炸引信和高性能战斗部,可靠性高,无需拆解维护,平时放置在由液压控制的20联装箱内,具备倾斜发射和垂直发射两种发射方式。发射架融合了独立的液压控制系统、电源系统、系统故障检测系统等,通过无线电数据链与作战指挥中心相连接,接收后者的控制发射指令。该发射系统采用了矩形模块化设计,既能安装在新型水面舰艇甲板下,也可用来改装现役舰艇。
C-Dome系统的作战过程与陆基“铁穹”类似,首先由雷达探测、识别和跟踪敌方发射的火箭弹,并将相关数据通过数据链发送到舰载作战指挥中心,紧接着作战指挥中心的计算机迅速算出火箭弹的落点,然后发出指令给发射架发射拦截弹。当拦截弹发射后,会不断接收火控系统上传的目标弹道数据,据此对自身飞行弹道进行修正。在拦截末段,拦截弹打开自身的雷达导引头获取目标信息,完成末段交会,最后引爆战斗部,释放出高速预制破片来摧毁火箭弹。
图片
编辑
2015年9月4日,以色列海军在防御演习中首次展示了C-Dome系统,演练内容为防范恐怖分子对以色列南部海岸油气田的火箭弹袭击。2016年5月19日,以色列海军在“萨尔”5轻型护卫舰“拉哈夫”号上进行首次C-Dome系统测试。当时C-Dome直接使用了舰载雷达和作战指挥系统。“拉哈夫”号装备的是埃尔塔公司研制的EL/M-2248MF-STAR雷达,该雷达对小型反舰导弹或是火箭弹的探测距离为100千米以上,可同时探测和跟踪数百个空中目标,目标处理能力为每分钟200枚火箭弹。为了与“铁穹”系统兼容,以色列海军对EL/M-2248MF-STAR雷达的火控系统软件进行了修改,使其能够探测和识别多种类型火箭弹。
2017年下半年,以军开始在“萨尔”4.5导弹艇上进行C-Dome系统测试,当年11月27日17时,固定在“拉哈夫”号直升机甲板上的“铁穹”系统发射了1枚拦截弹,在EL/M-2248MF-STAR舰载雷达的引导下,成功拦截了一枚从陆地上发射的靶弹。这标志着以色列已经正式完成了“铁穹”系统从陆基到海基的研制工作。这次试验的成功,为C-Dome系统的正式列装铺平的道路。2018年年初,以色列海军宣布,将为正在建造的“萨尔”6型护卫舰上装备2具C-Dome发射器,共40枚拦截弹。未来以色列海军的主力水面舰艇将是计划在2025年完成列装的4艘“萨尔”6护卫舰,虽然排水量只有2 000多吨,但“萨尔”6型护卫舰融合了最先进的隐身性能,系统集成和自动化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在整合C-Dome系统后,“萨尔”6型护卫舰在复杂环境下执行任务的能力将更为完善。
有分析认为,作为以色列海军近程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C-Dome系统由于装配在军舰上,可以采取移动发射方式对火箭弹进行有效拦截,还可以对海上油井等重要目标实施伴随保护。随着陆基与海基的“铁穹”拦截系统相互配合,以色列对射向特拉维夫和其它重要城市的火箭弹的防范能力会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