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滇风云】张文勋:著作等身的古代文论研究大家

图片
张文勋
1926生,云南大理人,出生在洱源县凤羽镇起凤村一户白族农家。他潜心治学,对中国历代诗论、文论、画论和乐论等进行广泛研究,以中西并蓄、古今并重的方式,深入发掘与阐释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理论内涵与价值,著作等身,声望卓著。
图片
读中学时,张文勋就在文学方面表现出才华,发表了多篇散文、小说和诗歌。22岁考入云南大学文史系,师从刘文典、刘尧民等大师,仅仅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张文勋就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约40篇小说和散文。1953年,张文勋大学毕业,留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第二年又到北京大学文艺理论进修班学习。进修期间,他先后发表了几篇论文,尤其是《关于文学艺术的特征问题——对巴人同志的“文学论稿”的几点意见》一文,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权威不同的观点,颇显见地和勇气。
1979年3月,“中国古代文论学会”成立,张文勋当选学会常务理事。随后6年间,他出版论文集《形象思维散论》,与杜东枝合著《文心雕龙简论》,出版专著《刘勰的文学史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论稿》,发表《钟嵘的诗歌理论》《论〈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等20多篇高质量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张文勋“龙学(文心雕龙研究)”大家、古代文论大家的地位。
198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词审美》一书。《诗词审美》把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理论探索与审美鉴赏结合起来,力图将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系统化,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重视,并且引起了海外学者的关注。日本学者甲斐胜二将《诗词审美》陆续翻译为日文刊载于福冈大学《人文杂志》。
改革开放后,大量西方文论、美学、哲学著作进入中国,各种理论、思潮纷至沓来。张文勋一直保持着对新思想、新理论的关注,但他始终坚持中国美学必须要保持“中国特色”,秉持这一理念,他对六朝美学中的儒道佛思想进行研究,形成了诸多独到见解和感悟。张文勋把自己的思考先后写成了一系列论文。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收录12篇论文结集出版为《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此书被张文勋视为“学术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的标志”,学界也高度赞誉。1992年,张文勋又完成出版《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作了综合分析和理论探讨,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底。
1993年,张文勋退休,但没有远离学术、文学和教育。他将获得的各项奖金和自己收藏的书籍、信札等捐赠给云南大学,为云南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60多年来,张文勋先后发表了200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出版了10余部有影响的学术专著,他立足边疆,为云南省的文化教育事业竭尽心力,培养和影响了大批优秀的云南学子和学者。
作者 邹慧玲(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