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迸发青春活力——一场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见闻

  新华社重庆5月13日电(记者周思宇)这是一只通体银白色、闪着荧光的“蝴蝶”,它高频率振颤着自己的“翅膀”,时高时低地飞舞在体育馆内,最终缓缓落在一个手拿遥控器的男孩身边,全场霎时爆发出阵阵叫好声。
  近日,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重庆赛区竞赛在重庆大学举行。智能果蔬采摘机、多功能大豆管理机器人、仿生跳跃机器人……来自重庆18所高校的186支队伍展开激烈角逐,展现在机械创新设计领域的“看家本领”。
  此次大赛设实物展示、汇报答辩等环节,要求参赛者设计制作用于杂粮生产和蔬菜管理的小型专用机械,或“仿生青蛙”和“仿生蝴蝶”等高性能仿生机械。
  “我国适应南方丘陵山区作业的农机产品相对缺乏,杂粮、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农机装备难以满足生产需求。”重庆大学学生武莅茺说,团队基于此背景设计了一款苦荞采收脱粒一体自动收获机,将采收、脱粒、清选功能复合在小型无人车上,并实现远程操控,达到轻量化、适于山地作业的设计目的。
图片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重庆赛区竞赛现场(5月11日摄)。新华社发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个形似动物、实为机械的创新装置格外“吸睛”。其中,重庆理工大学学生刘思显和团队设计制作的“仿生蝴蝶”一经“放飞”就惊艳了全场。
  参赛选手们介绍,仿生机器人是一种受到生物界启发而设计的机器人,通过在运动方式、结构和功能上模仿生物体,实现更强的性能和适应性,目前已在搜索营救、环境监测、医疗辅助等多个领域展现出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
  来自重庆大学的团队现场展示了一款名为“跃影蛙”的高性能仿生跳跃机器人。“我们设计出了具有生物肌肉特征的支架和连杆,以更好地模拟青蛙肌肉的特征。”重庆大学学生梅之涵说,研发过程中团队分析了青蛙在运动时所采用的策略,例如通过调整脊柱弯曲程度来实现转向等,不仅提升了机器人的动作逼真程度,也为机器人自主控制和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片
  5月11日,参赛选手在比赛现场展示“仿生蝴蝶”。新华社发
  据了解,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近年来,大赛影响持续提升、参与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培养大学生机械工程设计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
  “每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都会结合时代背景设计主题。”重庆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鹏程认为,第十一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以“机械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自然和谐迈向仿生新高度”为主题,正是回应时代之需、培养农业机械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重庆赛区评委会主任秦伟表示,大赛旨在引导大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机械设计创新,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精神,不仅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平台,也推进了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次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也是一种乐趣。”梅之涵说,比赛成绩并非最重要的,创新探索的能力、严谨的科研态度、团队合作精神才是同学们参赛的真正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