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眼 | 对巴勒斯坦建国到底啥态度?美国接连反对的强权逻辑

在巴勒斯坦“入联”问题上,美国再次展现“双标”本色。继4月在联合国安理会“一票否决”后,近日,美国又在此议题上投下反对票。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美国明明口口声声反复重申是支持“两国方案”的,只是因为“时机未到、方式不合其意”罢了。美国对巴勒斯坦建国到底持啥态度?“言行不一”接二连三投下反对票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不同的结果,一样的配方
虽然美国4月在安理会投下的唯一反对票令巴勒斯坦“入联”进程受阻,但它无法阻挡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主流声音。近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特别会议,审议巴“入联”议题,在美国、以色列等寥寥数国的反对声中,会议仍通过了相关决议,并重申支持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公开报道显示,巴勒斯坦2012年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根据《联合国宪章》,新会员国需经安理会推荐,再由联大作出决定。安理会的决定需要至少9个安理会成员同意且5个常任理事国均不反对方可通过。
不同的结果,一样的味道,一样的配方。不出所料,美国代表“老调重弹”重复了4月的理由。诸如“巴勒斯坦还没有准备好”这样的借口,不禁令人对其产生一种“咸吃萝卜淡操心”的错觉。美国再次重申了对“两国方案”的支持,但它固持己见,理由令人啼笑皆非——巴“入联”应先与以色列谈判,而不是交由联合国投票解决。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楚楚观察到,围绕巴以冲突和巴勒斯坦“入联”问题,美国的“言行不一”主要有几个特点。首先,把投反对票与谈判(对以色列的支持)捆绑一起。言外之意就是只要以色列不同意,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就几乎免谈。其次,在巴以谈判的关键阶段,美国作为调解方,并非持公正立场劝和促谈,而是施压卡塔尔驱逐哈马斯领导人。此举其实跟最近以色列封杀半岛电视台遥相呼应。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施压阿拉伯各国斩断哈马斯的后路。第三,美国虽然口头上承认支持“两国方案”,但最近一系列动作都是在绕开巴以问题,转而寻求其他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和解。比如布林肯第七次中东之行重点放在调解以色列和沙特的关系上。这与此前美国推动“亚伯拉罕进程”促成阿联酋、巴林等国家和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可谓一脉相承,还是为了孤立巴勒斯坦、孤立加沙。
中东和平稳定不是美国“内心戏”
有种观点认为,美国“内心”还是希望巴勒斯坦建国的,只是目前以色列还没有真正解决加沙问题,没有完全铲除哈马斯,只有待这两个问题解决后才会真正考虑。潜台词认为入联只是“时机问题”,现在还不是时候。这同样也是美国投反对票后在众多场合给出的堂而皇之的理由。张楚楚认为,美国根本无意推动巴勒斯坦建国。恰恰是因为美国认定“两国方案”无法实现,且不打算为实现“两国方案”作出实质性努力,所以才雷声大雨点小,说一套做一套,支持“两国方案”不过是美国一个空洞的口号。
张楚楚表示,巴勒斯坦建国问题既敏感又复杂。如果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就会涉及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对执政时间不会太长,且面临来自犹太游说集团巨大压力的美国总统来说,多半是不情不愿,吃力不讨好的。
虽然当前的巴以冲突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国内外舆论压力,但维持良好的国内外形象并非白宫制定政策的首要考量。张楚楚说,美国实行“联盟外交”,一直把美国自身的利益和美国盟友的利益放在首位。看似在巨大的压力下坚持偏袒以色列,也是有意“做戏”给他的西方盟友看,表明美国愿意为对盟友的所谓“安全承诺”付出一定的代价。
美国反复强调巴勒斯坦建国的“时机”问题,是因为在美国和以色列看来,如果当下推动巴勒斯坦建国,就等于默许接受了哈马斯发动的“阿克萨洪水行动”,所以美国希望在探讨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之前,先让盟友以色列取得“拿得出手”的战场或谈判“成果”。虽然当前以色列已经开始对拉法展开了行动,以期达成铲除哈马斯的“成果”。但这种想法是否只是一厢情愿,还有待时间检验。此前,据媒体援引以方消息人士透露,以色列要拿下拉法也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而哈马斯的高级官员也表示,以色列军队“还没有消灭超过20%的(哈马斯)能力,无论是人力还是战斗能力。”哈马斯愿意作出让步,即通过实现“两国方案”,便放下武器,达成长时间的休战。
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或许才是美国“言行不一”的底层逻辑。张楚楚说,美国将以色列的安全视为美国的核心利益,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以色列是美国干预中东、影响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抓手。作为全球石油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一个团结而稳定的中东,并不符合美国的核心利益。只有维持地区的矛盾与低烈度的摩擦,让地区主要强国例如伊朗、沙特等都处于安全焦虑当中,美国才会有利可图。如此一来,各国都需要加强对美国的依赖,一面从美国进口大量的军火,一面确保地区国家配合美国的石油美元环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