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就是天籁:给他们一首歌的时间,让ICU的孩子忘却痛楚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檬 通讯员 祝姚玲
滴~滴~滴~滴……
ICU病房内,各种监护仪器发出有些沉重的声响。两名乐手拨动吉他琴弦,另两名歌手唱着轻柔而温暖的歌词,一场小型的音乐表演正在病床前进行。 
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下称浙大儿院)湖滨院区与浙江传媒学院合作为ICU病房里的小朋友带来的音乐疗法。
图片
记者 金檬 摄
每周一,他们用一首歌的时间,为重症儿童疗愈病痛,让孩子们暂时忘却痛楚。
今天,潮新闻记者走进病房,与孩子们一起聆听一场独特的音乐会。 
ICU里的音乐会,彼此的双向治愈
“遥遥的天之涯,萱草花开放,每一朵可是我牵挂的模样,让它开遍我等着你回家的路上,好像我从不曾离开你的身旁……” 
5月11日上午,浙大儿院的ICU病房又传来动人的歌声。四名来自浙传的学生穿着防护服,拿着吉他和乐谱,为病床上的孩子们带来一场现场音乐会。
“我们今天一共演唱12首歌,昨天正好是母亲节和护士节,所以还特意准备了《听妈妈的话》《平凡天使》,希望能带给孩子、家长和医护人员们一些温暖。”作为主唱之一的浙传大三学生姚佳雯说,其他的歌则是孩子们自己点的,比如3床的孩子点了《汪汪队立大功》和《别看我只是一只羊》。
伴随着时而轻快、时而舒缓的歌声,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当《七里香》的歌声响起时,6床的星星(化名)也跟着轻声哼唱起来。 
星星今年12岁,是整个ICU病房里目前年龄最大的一位,因为下肢瘫痪合并细菌性脑膜炎、细菌性肺炎,于今年4月中旬住进了ICU病房。
“第一首歌唱完后,他另外点了一首《小苹果》,还把下周想听的歌也告诉我们了。”姚佳雯说,星星虽然躺在病床上,但跟着音乐的旋律一起点头、摇头、微笑,看着他坚强乐观的样子,大家也觉得特别治愈。
就在上周,星星在ICU里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浙传的学生们为他唱了一首生日歌,医护人员给他买了蛋糕和生日礼物。治疗时从没哭过的星星,听着哥哥姐姐们专门为自己演唱的歌曲,眼泪止不住地掉了下来。 
图片
浙传的学生们为星星(化名)唱生日歌 受访者供图
浙大儿院湖滨综合ICU主任医师叶盛说,星星时刻在承受着疾病的痛苦,家庭情况也比较特殊,父母平时不能来看望,一直是其他亲属带来看病的。“但小朋友很坚强,每次听完音乐,能够感受到她心情变好,这对于治疗也是有正向作用的。”
学生们的歌声为小朋友带来鼓舞和力量,小朋友们所展现的生命力,同样也感染着浙传的学生们,这更像是一场双向治愈的过程。
“还记得我们在第一次演唱时,给一名昏迷的小朋友唱了他最喜欢的《熊出没》,我们都以为他听不到,但当旋律唱响后,他的眼睛慢慢地好像睁开了。”姚佳雯说,后来通过护士长得知,他当时是有瞬目和自主呼吸意识的,那一刻大家都被这种生命的力量深深触动了。 
让声音穿过隔离门,给小患者带来力量
浙传的学生们第一次走进浙大儿院湖滨院区综合ICU病房还是在4月15日,而到今天,他们已经带来了四场演奏。
这些学生都来自一个与声音有关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小福佑”电台。作为指导教师的浙江传媒学院全媒体实验中心老师李木子告诉潮新闻记者,他们一直在探索用声音陪伴重症儿童的方式,比如“家属语音信箱”“我为宝贝点首歌”等等。 
图片
记者 金檬 摄
大约两年前,在一次聊天中,“小福佑”电台的成员们萌生出一个想法,要做一个专门针对重症患儿的声音公益医疗项目。
“因为淋过雨,所以也想为别人撑把伞。”李木子说,她和团队中的几名同学都曾是ICU病房里的患者家属,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光,所以想利用专业所学,让声音穿过ICU的隔离门,为患儿送去陪伴。
李木子觉得,比起普通ICU里的患者,儿童 ICU里的孩子们年龄更小,又因ICU病房的特殊性,没有父母时常的陪伴,会更加无助。 
去年,“小福佑”电台团队成功联系上浙大儿院的叶盛医生。
“孩子对死亡是更恐惧的,在我们ICU里,如果一个孩子看到隔壁床的小朋友走了,整个人都会吓得发抖。所以,我们一直在寻找更多为患儿带来温暖和关怀的方式。”叶盛说。 
此前,他们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在病房墙上绘制卡通彩绘,帮助不能进ICU探视的家属通过手机视频对话,开启弹性探视制等,尽量为患儿带来更多人文关怀。
“当时浙传的团队找到我,介绍这样的声音项目,我们一拍即合。”叶盛告诉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查询和调研国内外文献,确认音乐疗法的科学依据后,浙大儿院湖滨综合ICU和浙江传媒学院“小福佑”电台决定展开长期、固定的合作。每周一的家属探视结束后,浙传的学生们会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现场音乐演奏,家长也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参与。 
“每次的演奏现场,有感动,有快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放下了分离焦虑。家长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很高,他们觉得医院里并不是只有冷冰冰的打针、吃药,也同样充满治愈。”叶盛说。
图片
受访者供图
此外,“小福佑”电台团队还为患儿家属录制音频,播放给ICU里的小朋友听,让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里,用声音来陪伴他们。 
“我们还在拓展更多的声音陪伴形式,比如‘小FU医生来陪诊’,通过漫画+音频的形式,以童趣的口吻向患儿介绍他们即将面对的医疗环节,还有‘宝贝语音日记’,录下患儿想说的话,留下纪念,也给家属带来慰藉,预计后期将一步步地落地。”
在李木子看来,参与项目的整个过程都很受触动,不仅见证了孩子们努力克服疾病的韧性和生命力,也被家长们倾尽所有支持小朋友的行为而感动,“这是一次特别的生命教育和爱的教育。”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