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辽代女子生活图鉴

本报记者 尹晓宇
图片
展览现场。 王建康摄(人民图片)
图片
辽代双龙纹金手镯,陈国公主墓出土。
图片
辽代银釦青瓷执壶,小王力沟辽墓出土。 苏州博物馆供图
晨起梳妆,佩戴精美首饰;午间用膳,金杯斟满美酒;策马驰骋,配上华丽鞍鞯……在苏州博物馆日前推出的“北方有佳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辽代女性文物展”上,陈国公主墓、小王力沟辽墓等考古发现出土的珍贵文物,再现了辽代贵族女子的精致生活和飒爽英姿。
此次展览是苏州博物馆“女性系列”特展第三期,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近20年首次推出的院藏文物展。展览分为“云鬓花颜金步摇”“玉盘珍馐值万钱”“四时畋猎是生涯”三部分,展出金银器、铜器、玉器、漆器、玛瑙、琥珀、水晶、玻璃、陶瓷等文物逾百件(套)。
辽是契丹人在中国北方建立的政权,延续200余年,兴盛时期疆域辽阔,东面临海,西与西域诸国接壤,南接中原王朝,北为蒙古草原。契丹人承袭草原游牧文化,又受到唐风宋韵和西域胡风影响,呈现出开放包容、缤纷多彩的文化风貌。
陈国公主是辽景宗耶律贤和萧太后的孙女,生前极受宠爱。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发现了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随葬品3000多件,大多由金、银、琥珀、玉石、珍珠等贵重材料制成,彰显其尊贵身份。墓中有一件金面具,体现了契丹人的丧葬礼俗。契丹贵族下葬时,常用金、银或铜制面具覆面,用银或铜丝制成网络,罩裹全身或手足。这件面具由薄金片捶击成形,厚度仅0.05厘米,出土时覆盖于公主面部,呈半浮雕形。面具脸型丰圆,双眼圆睁,鼻梁狭长,鼻翼略宽,嘴唇紧抿,双耳宽大。面具边缘一周有33个小穿孔,为缀连网络之用。
高翅鎏金银冠、双龙纹金手镯、琥珀项链……这些饰品反映了契丹女子对美的追求。陈国公主墓中出土的龙纹金花银奁,盖面为浅浮雕式行龙戏珠纹,龙身錾刻龙鳞,头尾间刻火焰宝珠,两侧各饰一朵如意云纹。盖面边缘饰一周连珠纹和变形莲瓣纹,圈足底边錾刻一周连珠纹。出土时奁内有1件银盖罐和3件银盒,银盒内装有胭脂和粉。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发掘了一座辽代早期女性大墓。墓主人头戴棉帽,棉帽内罩十字梁金圈帽,帽圈下与金下颌托相连。结合彩绘木棺四周悬挂的铃铛、膝盖与脚边的铜铃、随身陪葬的带流苏鎏金银牌饰等遗物判断,墓主人应是一位皇室萨满。但因未出土墓志、印章等,墓主人的确切身份还不能证实。
此次展览中的一枚嵌水晶蟾蜍形金戒指,出土时佩戴于这位墓主人手上。戒面呈盾形,金托座捶揲而成,錾刻卷草水波纹,其上镶嵌水晶,上伏一只蟾蜍,爪蜷头昂,背部镶嵌绿松石,刻有弧线形纹饰。
2015年发掘的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小王力沟辽墓是辽代考古中首次发现的贵妃墓葬,出土了金银器、玉器、琥珀、玻璃、陶瓷、丝绸等大量文物。其中有一把银釦青瓷执壶,做工精湛,装饰带有异域风格。壶身颈部饰草叶纹,肩部饰流云纹,腹部饰4组团窠鹦鹉纹,鹦鹉口衔折枝花草作展翅飞翔状。曲流口部以银片包饰,上部焊接银盖,银盖恰与流口相扣,开合自如。
契丹是马背上的民族,女子也长于骑射。展览中有不少马具,是这一习俗的生动写照。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镶玉银鞓蹀躞带由薄银片制成,垂挂于鞍座后部左右两侧的鞍翅上。鞍翅呈叶状,由银片捶揲、鎏金而成,表面錾刻鸟纹和卷草纹。每侧4条长带、1条短带穿系于鞍翅上的兽面古眼中。蹀躞带上钉有狻猊形、马形玉饰56件,两条短带上各钉一件鎏金铜带扣。银鞧带由一条长带和两条短带连成,带上系三角形鎏金铜节约2件、狻猊形玉饰38件。
辽上京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枢纽,来自各地的珍品在这里汇聚。辽代贵族墓中不乏西方舶来品,是草原丝绸之路商贸、文化交流的见证。陈国公主墓出土的乳钉纹高颈玻璃瓶,漏斗形细高颈,球形腹,喇叭形高圈足。宽扁把连接口部与上腹部,由10层玻璃条堆成花式镂空状。口沿上涂一周淡蓝色颜料,腹壁饰5周小乳钉纹。专家推测这件玻璃器来自埃及或叙利亚,在当时是价值非凡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