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四村”村民住进了新楼房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 烽
初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空气中仍带着丝丝凉意,巴音河畔却已是一片生机盎然。5月6日,沿着巴音河边向西南行至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办事处的甘南小区二期,这里是“北四村”村民告别旧居迈向新生活的地方。
图片
巴音河畔高楼林立。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烽 摄
走进小区,整齐划一的居民住宅楼映入眼帘,宽敞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耳畔传来孩子的欢笑声和老人的闲谈声,构成一幅和谐幸福的画面。
来到村民马斌云老人的新家,126平方米的房屋内,液晶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南北通透的布局格外宽敞明亮,简中式的装修风格温馨舒适,老人正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着电视。
“从平房搬进楼房,这是村里几辈人的梦想啊!”62岁的马斌云感慨道。回忆起以前住的破旧砖瓦房,冬天寒冷刺骨,夏天漏雨成灾,与现在的新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据老人介绍,老村虽然毗邻市区,却存在着住房年久失修、巷道脏乱差、人均耕地少等诸多问题。2019年,德令哈市启动“北四村”城中村改造整村搬迁项目,市委、市政府积极克服资金短缺等困难,多方筹集资金下大力气解决村民各类安置补偿资金,着力推动城中村改造整村搬迁等项目实施。北山村、白水河村、巴音河村、巴音河西村的村民们有了新的期盼。
“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及德令哈市总体规划要求,我们先后完成了甘南村和‘北四村’的城中村改造、蓄集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重点民生项目的征迁安置工作,从搬迁前期征求群众意见、中期动员规划,以及后期搬迁群众的后续诉求等都作了跟踪服务,目的就是让住在老旧危房的村(居)民住上宽敞亮丽的新楼房,改善大家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德令哈市房屋征收与补偿中心主任李涛介绍说。
图片
白水河村搬迁前旧貌。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烽 摄
随着项目的整体推进,2021年,包括北山村、白水河村、巴音河村、巴音河西村在内的1109户、4384人陆续搬进了甘南小区二期的新居。这里的居民楼都配备了电梯,水电路齐全,物业管理完善,小区内还设有幼儿园、卫生院、商业街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了极大便利。
搬迁后,村民们享受到了便捷的社区服务,渐渐适应了新居生活。“搬到新房后,以前的烦恼都没有了,心情也舒畅多了!”马斌云笑着说,便捷的交通、快递物流、社区服务让大家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便利,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住进新房,生活方便,心情越来越好。家门口就有商超菜铺,村委会就在小区里,小区里还有幼儿园,孩子上学也方便。”白水河村村民刘东红也是这次项目改造的受益者之一,站在11楼自家阳台上眺望远方,他的心中满是感慨。
装修新家,刘东红花了约八万元。虽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他觉得值。他说:“现在的生活真的很舒适,上下水方便,阳台上可以晾晒衣物,还有一台嵌入式的洗衣机,老父亲也住得安心舒适。”
“像刘东红家这样的,在我们村里有247户呢!”村民住进这么好的小区和这么漂亮的房子,白水河村党支部书记柳福军也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村里还有很多闲置的土地,后期我们计划打造汇集文化体验、特色品牌、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文化商业区,扩大村集体产业经营规模,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带动大家增收致富。”
德令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城中村改造工作,建成的甘南村一期和二期安置小区被列为全省城中村改造整村搬迁现场观摩点,受到了安置群众的一致好评。
图片
“北四村”村民住进新楼房,日子越来越好。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烽 摄
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李英秀表示:“城中村改造整村搬迁项目的实施,给村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环境到经济、从文化到生活习惯,每个方面都体现了改造的积极成果和深远影响。”
加强绿化、贯通路网、修建停车设施……德令哈市城中村改造整村搬迁项目不断推进,一项项基础设施建设相继落地。如今的“城中村”,面貌环境已焕然一新,住进新楼房的村民们也开启了幸福舒心的新生活。
编辑:韩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