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前,中国空投原子弹试爆成功

59年前的今天,即1965年5月14日9点59分10秒,我国成功进行了一次原子弹“空爆”试验。新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并能进行空投的国家。
1964年10月16日
在新疆罗布泊
巨大的蘑菇云升上了戈壁的天空
染红整个天际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图片
众所周知
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枚原子弹
是从飞机上扔下去的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采用的是“地爆”方式
虽然震惊世界
但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
核威慑、核反击能力
当时西方一些国家断言
中国要使原子弹武器化
至少需要5年至10年
而我国从“地爆”到“空爆”
仅仅用了1年的时间
回看首次“空爆”试验成功
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至今仍让人惊叹不已
研制原子弹初期已做空投准备
其实,我国从1960年初正式开始研制原子弹时,就是按照用飞机运载空投的原子弹着手进行研究的。
1960年4月,科研人员开始进行原子弹外形设计。他们来到陕西某地兰州军区,参观调研了苏联制造的图-4和图-16轰炸机(空军后来将图-16轰炸机称为轰-6),对飞机的轰炸系统、炸弹舱、座舱等情况作了详细了解。
科研人员还与飞行机组成员进行了座谈,就利用轰-6飞机空投模型弹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商讨。随后他们又到投弹训练靶场进行了调研。
经过多次交谈和深入研究,众人最终确定了投弹所使用的飞机,即图-16轰炸机。
图片
▲首次空投原子弹的轰炸机
图-16轰炸机是我国从苏联购买的,在20世纪60年代初,它是我们国内运载能力比较大的机种之一。
经过两年的努力,技术人员通过不断改进设计,并结合一系列风洞试验、飞行弹道试验,炸弹的外形最终被确定下来。
1962年12月,轰-6飞机进行了空投1:1模型弹的飞行弹道试验,并取得成功。
不过,为了满足投掷原子弹的需要,飞机不能直接拿来使用,还需要进行改装,要加装投放原子弹的军械设备和电气系统、弹舱加温保温装置以及全机密闭防护等设施。
在飞机改装的过程中,各单位大力协同,密切配合,共同研究解决了许多技术问题。经过艰苦努力,就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前1个月,即1964年9月,第一架图-16飞机改装完毕,经过高空飞行试验,改装质量良好。
接着,在1965年3月底,第二架图-16飞机的改装工作也得以完成,以备执行“空爆”任务。
原子弹必须投入百米的靶心内
1965年春节刚过,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就向空军下达了空投原子弹的试验任务。
执行空投任务的机组,由李源一、于福海、刘景新、张公祥、孙兴富、韩惠安6人组成,他们是从1959年1月派往苏联学习的60多名空军官兵中,选拔出来的优秀飞行员。
图片
▲执行我国第一次空投原子弹试验任务的机组人员
当时,我国进行“空爆”试验采用光学瞄准投弹,没有经验可借鉴,也没有资料可查。
空投原子弹的精度比空投航弹的精度要求提高了一倍,平时投航空炸弹距靶心200米以内就可以评优秀,但投原子弹必须距靶心100米以内,因为试验区的靶标周围每隔一定距离就修建、放置了房屋、桥梁、火车、兵器、动物等效应物,以检验冲击波、光辐射,放射性沾染的杀伤力、破坏力,距离投远了,科学数据就不准确了。
从万米高空看去,原子弹靶标小如硬币,天上差之毫厘,地面失之千里。为达到“百米”目标,机组成员废寝忘食、勤学苦练,总结经验、摸索规律。
担任第一领航员的于福海曾回忆说:
“首长给我们下达任务,提出了要求,当初要求我们要以最大的干劲去完成这个任务。开始在训练的时候,走了不少弯路,大家的信心都不高,后来训练中我们把设备都改进了,投的方法也改变了一下,后来就投得比较好,大家都非常高兴。”
随着正式投弹的日子越来越近,训练成绩时好时坏,来自中央高层的关注越来越强烈,6名飞行员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直接负责指挥“空爆”试验的副总参谋长张爱萍来到机组,传达了周总理和军委首长的亲切问候,临别时嘱咐机组成员:“精神一定不要紧张。能投到100米以内最好,投到200米以内也行,就是投到靶标外面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在效应方面取得的数据要少一点儿罢了。投到哪里算哪里,重要的是我们从中获得经验,为今后的核试验打下良好基础。”
这让机组成员卸下了思想包袱,大家全力以赴地总结教训。
1965年4月,指挥部决定投掷一颗与原子弹外形、重量一样的冷爆弹。后根据雷达测定,这枚冷爆弹在空中爆炸的地点,距离预定的靶心仅有96米。
此次冷爆弹投掷成功,标志着可以进入原子弹的实弹投掷。
原子弹空爆离靶心只有40米
1965年5月13日傍晚,指挥部下达了空投命令;次日4时整,机组人员进入现场,开始准备;7时54分,张爱萍下达了起飞命令。
中国首次飞机空投原子弹试验,正式开始!
轰炸机载着乳白色的球型原子弹一飞冲天,在茫茫云海中穿行,经过几十分钟的飞行进入试验区。靶标外围是个方形的白框,里面套着一个直径200米的白圈,圈中画着白色的“十”字,格外醒目。
为确保原子弹投掷万无一失,轰炸机要3次进入靶标区的投弹程序。
第一次进入,搜索目标,概略瞄准;第二次进入十分顺利;最后一次进入,一切正常。
所有确定无误后,爆炸时间定在10时整。
9时59分10秒,飞行员于福海操纵瞄准具,使观测角和投弹角准确重合,电路接通,原子弹脱钩而出……
当看到原子弹直向目标落去,于福海又在瞄准具中观察了10秒钟,十字标线仍死死压在目标上,丝毫没有偏移。
“立即关上遮光罩,全速前进!”
轰炸机增速到950公里/小时,争取远离原子弹爆炸中心,获得最大安全系数。
遮光罩刚刚拉闭,一阵耀眼强光持续了四五秒钟,紧接着靶标上空出现一个巨大的火球,乌黑的浓烟从汹涌壮阔的火海中不断翻滚而出,越聚越多,飞速升腾着,随着震天的巨响,戈壁滩上升起了蘑菇云……
图片
根据地面雷达测定,原子弹爆炸时,距靶心只有40米。
当天,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我国在西部地区上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试验。
原子弹“空爆”成功
标志着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
核威慑、核反击能力
参考资料:
1.《党史博览》.罗布泊第一颗空爆原子弹试验纪实
2.《炎黄春秋》.中国首次空投原子弹纪实
3.华商报.54年前,他投下了中国第一颗空爆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