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系统探秘:心理世界的感知与现实

这篇文章里,作者阐述了符号化的意义和符号化形成的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机理,并深入分析人类的几个符号化过程。感兴趣的同学,不妨来看一下。
图片
我之前做编程的时候,一直听到一个说法,和计算机打交道比和人打交道要简单,因为计算机的反馈是确定的,而人的反馈是不确定的,事实真的如此吗,那为什么还是有人可以在与人相处上处理的游刃有余,难道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把控吗?
一、物理现实、心理现实、社会现实
1. 物理现实
在物理世界,从高处同时扔下一大一小两个铁球,两个铁球会同时落地。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个地方做这个实验都是可以被复现的,这就是物理现实。
现实的含义就是发现的规律可以随时被复现,因为能被复现所以可以发现更深刻的因果关系,从而有更广泛的应用。
2. 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
心理世界有这样的现实吗?有无论重复多少次都会重现的规律吗?
肯定是有的。
我们先观察下心理认知的规律。
我的眼耳鼻舌身这些感觉系统每秒向大脑传递着11,000,000比特的信息,但是,只要你曾经同时服务多个客户,你就会明白,当他们同时对你说话时,你的大脑是无法同时应对几个客户的要求的。更不要说处理11,000,000比特这些天文数字的信息量了。我们每秒能够处理的信息实际大约只有16到50比特。所以大部分的信息都被大脑意识之外的也就是潜意识默默无闻的承包了。
潜意识的执行是不需要意识的介入的,其实就是在按照惯例来执行,以前怎么处理的,现在继续这么处理即可。
惯例开始的地方是怎么得来的呢- 习得的。人类的婴儿在人类的抚育下,长大后就是学习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和认知,人类的婴儿在狼的抚育下也会学习狼的生活习惯和认知(历史上有案例,不是瞎编的)。
生活环境,为婴儿的感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刺激,这些刺激被会觉察到,这些被觉察到的内容就是我们的心理经验,这些心理经验是我们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心理经验的特点就是它是流动的,抓不住的,正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理经验会一直不停的流动,但是我们的肉身生活在物理世界,我们需要穿衣吃饭,我们还是需要尝试将这些心理经验留下来分析的,不然怎么认识客观世界呢?
我们需要将这些心理体验符号化,即:
对视觉符号化,在内主要就是想象,在外就是文字、雕塑、绘画等。对声音符号化,语言、歌曲、旋律等。对味觉、嗅觉符号化,知道什么是香的什么是臭的,香的一般都是好的,臭的一般都是坏的。对触觉符号化,感受材质、体验。
符号化就是对这种心理经验编码,能编码就能储存和传播,才能形成社群,形成大的社会协作。
1.符号化的益处
我们曾经惊叹于欧几几何的美妙,从几个公理出发,就能推出整个几何学大厦。这个示例就直观的体现了符号化的好处。
逻辑思维可以从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合乎逻辑的推演和证明来达到正确的结论。也就是逻辑思维只有前提是心理体验中来,其余的可以脱离心理体验的主观性,得到正确的结论。可以更好的刻画现实世界。从文艺复兴以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证明了逻辑思维的威力。
逻辑思维拥有客观反映世界的实力,但是使用逻辑思维的人,反映到的却未必是客观的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体现在总有新的实践结论,在打破着前人的给到的结论。
逻辑思维方式本身是可以客观反映世界,但是没有足够正确的素材,用逻辑思维得出的结论也会是错误的。
2.逻辑思维得出的心理现实
我们认识世界的心理素材,就是通过感官,将感受到的心理经验,用语言创造性的复制和描述下来。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学的时候被这个诗的时候,我们真的能感受到这究竟多美多震撼吗?我想大多数人是感受不到的,因为考试要考所以就背下来了。但是当真的见到广阔的大漠,当置身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些意象,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鼻子闻着沙漠的气息、手摸着沙子的时候,肯定忍不住想起这句古诗句吧。只有在这一刻,我们才和前年前的诗人站在了一起,体验他的体验,感受他的感受。
在这一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再是书本上的词句,而就是现实,心理的现实,即使再回来逼仄的出租屋,想起这个场景,心理境界也会不一样的。
可见,我们在学习语言本质并不是个体创造符号体系,而是使用前人已经创建的符号体系。在符号化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符号的认同或者分辨,这些认同和分辨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认知过程,而是带有情感的。我们的认同可能是和喜悦的情感相联,也可能和无奈悲哀的情感相连。带有这些情感的越强烈,这些认同越稳定。这些情感就是也是心理能量的主要来源。
一旦符号的认同完成了,这个心理现实就存在了,再遇到同样的场景,感受到的感情也是必然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经过认同和分辨将心理体验符号化之后,就会进一步把符号联系起来,就是组成词组、组成短语、组成句子、组成文章,最终形成符号体系。这就是一个人全部的价值观、语言等认知结构。
如果个人的这些符号联系能与外在世界的客观联系完全一致,那就太完美了,意味着我们可以正确的理解这个物理世界的运作,可以更和谐的与世界相处。实际上这一点,是无法保证的。一是由于我们经验的顺序不同、经验的数量不足等等原因,我们经验的元素本身可能就是不完备的,如果能保证正确的连接呢?
无论我们最终形成的连接是什么样,这些符号联系在心理领域中就是一个心理现实。也就是说即使这个符号联系没有客观基础,在我们的心理世界也一样会有现实的约束性和影响力。比如,一个人把覆盖着雪的结冰的湖面误当做陆地,那么在他的心理世界中,这就是陆地而非湖面,他的行为将表现的如同在雪地上而非湖面上一样。
3.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
这些心理认知都是每个个体独立完成的,但是在同一个文化系统的人,大家使用相同的文字,在相同的物理空间和社会关系中生存,会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现实。这部分相同的心理现实就是社会现实。
如何识别哪些心理现实是社会现实呢?
看流传的广度和深度,如果某个文化现象流传了很久还在流传,这肯定已经是社会现实了,比如春节过年回家、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经过千年的传承,无数的中国人都认同了这个现象,这就是社会现实了。
4.不同的符号系统,不同的含义
我们中国人最大的节日是春节,美国人最大的节日可能就是圣诞节。
当我们用不同的文化系统去认识世界的时候,这个文化系统对不同节日的意义阐发是不同的,所以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也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用物理学中的现象说明心理现实的这个特性。
例如,我们如果问“某个物体是不是在运动?”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这个物体有一种状态,但是这个状态是不是运动,则还需要先确定观察者所在的参考系。如果观察者所在的参考系和这个物体有相对运动,则这个观察者会说,这个物体在运动,否则他就会说没有运动。
运动存在与否是由物质本身和观察者所在的参考系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同样的事件的意义也是由事件本身和解读这个事件的符号系统决定的。
5.文化的社会心理一旦形成就自然发生
文化的社会心理一旦形成,在约定俗成的时间,就会用约定的仪式和道具,以集体潜意识的形式必然发生,不可抗拒,人会被自发的卷入进来。
比如春节,到了春节就要贴春联,北方就要包饺子、团聚、初二走亲戚拜年,只要使用中文这套符号体系的人都会被卷入进来。
当然,这个社会心理在执行的时候,并不是完全不变的,但是传承的仪式和符号基本不变,完成仪式的道具却一直在演化。
比如:春联从最初的买红纸,找人写,到现在买现成的。饺子馅也从贫穷时候的纯白菜粉条,进展到三鲜、肉的、虾丸、香椿肉等等。走亲戚的工具也由步行、自行车、升级为小汽车。送的礼物也从馒头、包子到成箱的牛奶和烟酒。
二、符号化过程分析
上文简述了符号化的意义和符号化形成的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机理。下文我们开始深入分析我们人类的几个符号化过程。
在谍战片里经常看到,交战的双方为了防止自己部队内部的机密信息被敌方侦破,会对机密的信息进行加密传输。
将明文用密码本一一对照着翻译成秘文。这个过程叫编码当对方收到密文后,再对照着密码本反向翻译为明文。这个过程叫解码。编码和解码的过程随着密码学的发展,从最初人工编码解码,发展为用机械装置编码解码最终发展到用计算机编码解码,这就是说编码和解码需要特定的设备。
对于人而言传递的信息本质都是编码后的,不编码无法留存更无法传播。
下面将从人的五种感官依次从编码解码的角度分析。先说下结论:
我们身体的机能对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触觉这五种感觉,既能够编码也能够解码,但是在程度上各有不同。
在五种感觉的编码解码过程中,我们每个人使用的密码本并不完全相同,只有一部分是共享的,其余都是个性化的,也表示我们未必能完全的理解编码人的意识。
1. 视觉
1) 视觉编码
对于视觉编码,我们能使用的道具主要有:身高、体型、四肢…,我们的肢体动作可以让我们完成很多动作的编码,我们只需要看奥运健儿们可以完成的体育项目就可知道,我们可以完成的视觉编码有多么丰富了。
作为人类我们想改善我们的视觉编码效果,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体育锻炼了,无论是跑步、骑车、游泳,都可以改善人的形体,使我们视觉编码的效果更好。
我们形体的编码能力虽然已经很强了,但是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的更多。
我们需要描述自然风景、需要描述梦境、需要描述很多很多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和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视觉,此时我们身体的编码能力肯定就不够了,我们就会向大自然的其他地方望去。
比如我们发现:鸟类有美丽的羽毛,能编码一些信息…
我们对其他食物的视觉编码,除了使用其他动植物的标本、鸟类的羽毛等等,我们发现了更通用的工具- 雕塑、拍照、绘画。
其中,雕塑编码花费的时间更长,拍照只能拍已经存在的事物,只有绘画不仅可以画物理世界存在的,还可以画想象的。我们可以用线条和颜色将我们想画的东西画下来,可以把我们通过肢体表达的肢体动作也画到纸张上。
看似我们找到了一个通用的编码方式,实际上这个方法还是有很高的门槛 -希望通过绘画表现多层次的信息,难度比较大,需要专业的训练。虽然计算机的出现,降低了这个难度,对于普通人还是有很高的门槛。
2) 编码信息量
视觉的编码信息量是最丰富的。举个例子,一张蒙娜丽莎的微笑画像,可以让无数人解读出很多的信息,图像的信息丰富度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说的视觉绘画实际包括了视频的画面,视频的画面本质是多张绘画组成的。
3)视觉解码
正常人只要可以看到某个画面,就可以获取画面的直观内容。但是要解读出复杂的含义,需要特殊的训练。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解码的结果是一个很私人的体验。但是总会有一些相同的要素能达成共识。
比如说红灯停、绿灯行。只要看到红灯,大家的解读肯定是一致的。
如果我们希望做产品视觉符号的设计,肯定要找类似于红绿灯这样,大家有共识的符号。这需要我们到现实的世界中去观察,到我们的文化中去寻找,如果某个符号大家解读一致,可能就适合作为产品视觉符号的设计元素。
4)视觉编码解码的特点
在物理空间:从距离来看,看得比听得远。从速度来说,光速比音速快,在互联网空间,借助于移动设备:视觉和听觉信息都可以互联网上,以光速传播了在两个空间上:从文化看,文字需要翻译,图形无国界。
2. 听觉
1) 听觉编码
在物理世界中,存在着丰富的声音,花鸟虫、凤声、雨声、雷声。人的喉结的生理特征使得,人可以模仿大自然的很多很多的声音,从人类的语言种类和词语数量就可以想象,人的嘴巴可以发出多么丰富的声音编码。
由于声音的编码靠振动产生,所以对于人而言,声音的编码是最容易的。也正因此,说话沟通是我们最常用的沟通方式。
2)编码信息量
声音的编码是线性的,编码的信息量没有上限,但是单位时间内可解码的信息量比视觉要少的多。
3)听觉解码
听觉的解码包括旋律和歌词,在不同的文化中旋律是不需要翻译的。歌词就是本民族的语言符号,是可以被改编的。
和视觉编码一样,听觉编码的解码也是比较个性化的,所以只有找那些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旋律,才能被更多的人传唱。
我们身边熟悉的那些革命歌曲,几乎都是改编自民谣的曲调,这也是他们得以传唱的关键。宣传家们懂得,不要自己去作曲,而是直接改编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民谣。
4)听觉编码解码的特点
对于人而言,声音的编码是最便捷的,声音的传播不仅可以传还能播。视觉的编码需要技巧,视觉信息的传播需要载体(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载体就是手机,因为一直随身携带,视觉的传播效率也高了)。而声音的编码不需要太多技巧,声音的传播只需要传唱即可。
所以我们看红色电影,最耳熟能详的《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跨过鸭绿江》《东方红》这些内容,在以前没有手机的情况下能迅速火遍大江南北,重要的就是每个人都能播,又能传,传播的效率极高。
3. 嗅觉符号和味觉符号
1) 嗅觉和味觉编码
与视觉和听觉不同,嗅觉和味觉的编码依赖化学物质。比如:坏鸡蛋味是硫化氢,醋味是乙酸,香烟味是烟碱,油漆味是甲苯。这些味道都是特定的化学物质才能发出的,所以这些的编码是很难的。
我们最常见的可以对嗅觉和味觉编码的地方就是厨房:食物经过烹饪就可以散发出不同的味道,这种编码方式需要依赖食材。
最常见可以对嗅觉和味觉编码的商品就是:香水
2)编码信息量
编码的信息量主要取决于化学物质的量。
3)嗅觉和味觉解码
有的人吃美食能吃出层次来,能吃出道理来,这就是掌握了这个编码系统。现在网上十分流行的吃播,就可以在吃美食的同时将味道传递出来。普通人,可能只能说一句好吃还是不好吃了。
4)嗅觉和味觉编码解码的特点
嗅觉和味觉的体验主要是用在产品上,因为在媒体广告上是无法传递嗅觉和味觉的,嗅觉和味觉的获取极度依赖产品。
比如老干妈就是老干妈的味儿,不是这个味儿顾客不认。有些酒店也是嗅觉营销的先锋,你走进任何一间房间,酒店的问题都是一致的。
看到李玫瑾老师讲过一个场景也十分贴切,母亲带的小婴儿,别人抱着的时候会大哭,其中有个原因就是因为味道不对,不是妈妈的味道。
4. 触觉符号
1) 触觉编码
触觉是需要用手去抚摸才能构建的,触觉的构建依赖实体。例如图书、衣服、汽车,这些触觉体验的构建,需要各种材料,各种工程学的组合才能获得良好的触觉体验。
2)编码信息量
编码信息量,取决于物品的结构和复杂程度。
3)触觉解码
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触觉才是人类的第一语言。当孩子发烧的时候,我们怎么判断的呢,不是因为孩子表情痛苦、不是因为他在呻吟,而是因为用触觉,用手在额头上一摸,就知道发烧了。
看电子书,不如看纸质书,就是因为纸质书可以给到更多触觉体验。
女生逛商店,喜欢摸摸这个,摸摸那个,只有能摸摸才决定要不要买,有的商家拒绝触摸,拒绝触摸往往就是拒绝成交。
买车总要坐到车里,摸摸方向盘,摸摸真皮座椅,才能真喜欢上车子。
现在京东、小米、苹果网络销售已经这么流行了,还是要在线下开那么多体验店,就是因为只有给到客户更多的更丰富的体验,才能促成更多购买。
4)触觉编码解码的特点
触觉的编码以来物理实体,编码并不容易,触觉解码则是容易实现的。
5. 总结
1)整体而言解码比编码容易
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触觉这五种感觉,整体而言都是解码比编码容易。
其中听觉的编码最容易实现,其次是视觉编码,嗅觉和味觉依赖化学成分,触觉依赖形体材料都不容易编码。
听觉编码可以独立完成,其余的编码越难编码越需要依赖与他人的协作才能完成。
2)视觉和听觉可以被比特化,嗅觉、味觉、触觉不可以
互联网产生以后,视觉包括图片和视频,听觉的声音都已经被比特化了。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的协助,视觉突破了物理空间的显示,可以一眼看到千里之外,听觉也突破了距离的限制。借助互联网,视觉和听觉的编码信息都可以光速传播。
嗅觉、味觉、触觉由于严重依赖客观世界的物质,无法被比特化,获取这些感受本质上还要受限于人在物理空间的移动速度,受限于步行、自行车、汽车、高铁、飞机的速度。
3)获取的信息量,视觉的最大
获取信息量大小由大到小排序是:
视觉符号>声音符号>触觉符号>嗅觉和味觉符号
关联阅读:
拼积木,组思维:思考是如何进行的
参考资料:
【1】《潜意识》
【2】《意象对话 心理治疗》
【3】《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
本文由 @我是产品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