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陈星灿、安家瑗共谈“解读柴尔德”四书

 5月12日,“柴尔德与中国考古学”主题讲座在涵芬楼书店举行。本次讲座由商务印书馆主办,邀请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与国家博物馆展览部原副主任安家瑗三位考古学者,从20 世纪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的学术与生平出发,畅谈柴尔德对中国考古学方法与思想的启发,并分享关于中国考古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深思考。
图片
维尔·戈登·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1892—1957)是世界著名的考古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人文学者之一。商务印书馆近期推出四部由李零教授策划并主持翻译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柴尔德生平与学术,旨在立体呈现这位学人复杂的精神面貌与深远的学术启发,重新发掘这位重要考古学人的当代价值。
 李零首先阐述了组织翻译这套丛书的动因。柴尔德对于考古学术界而言是绕不开的人物,尤其是他关于近东和欧洲文明的研究,对中国的考古学界具有很大启发性。此外,目前人们对中国考古学和世界考古学的关系认识尚浅,通过传记了解这些考古学家,进而阅读其学术著作,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次主持翻译和出版的著作来自英、美、澳三国不同专业背景的写作者,几部作品对柴尔德的解读互相补足,完整介绍了柴尔德的早期和晚期经历,既展现了他的个性和私人生活,也梳理了他毕生的学术活动。
陈星灿梳理了柴尔德对中国考古学界的学术价值。据他介绍,夏鼐先生曾称柴尔德为“英国进步考古学家”,并引进了“考古文化学”等理论,而在柴尔德去世六十年后,这些知识遗产仍影响着中国的考古学研究。柴尔德精于综合研究、综合分析,而从研究史前史的角度出发,他应该被称为过程考古学的鼻祖。陈星灿教授提到,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一个柴尔德当年提倡但还没全面展开的考古学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柴尔德对我们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图片
 安家瑗曾跟随其父亲安志敏先生翻译柴尔德所著的《考古学导论》,之后也翻译了他的另一部著作《人类创造了自身》。她认为后者不是专为学者所作,而是为大众撰写的普及性读物,其论点与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至今仍具有突出的指导意义。柴尔德的“大史观”恰是许多考古学人所欠缺的,其著作和理论对青年考古学人尤其具有绕不过去的基础意义。
 参与丛书翻译的四位译者也先后分享了各自的心得体会。《致命的诱惑》译者王艺提到柴尔德不仅是致力于劳工运动的政治家和考古学者,更是现实生活的参与者,这种体验与他的理论构想息息相关。《柴尔德的神秘生涯》译者李博婷则注意到了柴尔德幽默、享受生活的一面,并认为这反映了当时普遍存在的文化氛围。《柴尔德的方法和理论》译者张力生谈到了自己在伦敦大学考古学研究所求学时每日从柴尔德塑像旁经过,还强调了柴尔德给后世留下的深刻印迹。《史前史学家柴尔德传》的译者张瀚墨表示,有关柴尔德的这几部传记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柴尔德,对今天的考古学界、考古史、考古研究范式以及学术整体都有深刻启发。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