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快评:为什么麦当劳们丢掉“底线”的代价如此之小?

  中新经纬5月14日电 (闫淑鑫)麦当劳又一次被曝“给过期食材换标签”。13日晚,麦当劳中国道歉,称“正积极配合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进行调查与核实。对于任何违反操作标准的行为,绝不姑息,严肃处理。”
  据涉事门店麦当劳郑州卓越农联餐厅和麦当劳济南大学餐厅所属市场监管部门透露的最新进展,相关事件目前仍在调查过程中,已将样本送检,还在等待检测结果。
  14日,中新经纬在麦当劳官方点餐小程序上看到,两家涉事餐厅仍在正常营业。
  自2021年以来,这至少已是麦当劳第三次在中国市场被曝光篡改食材保质期标签、使用过期食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禁止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然而,麦当劳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触犯食品安全底线。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有人说,是因为麦当劳们被罚得还不够,几万元、几十万元的罚款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毛毛雨”。
  2022年3月,麦当劳南京大行宫餐厅被曝光存在篡改食品保质期等违法行为。最终监管部门依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作出责令涉事企业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相关产品,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同时,对主要负责人作出2021年度收入2倍的罚款,计19.4万元;对篡改保质期行为的两位直接责任人分别处2021年度收入5倍的罚款,合计26.69万元的行政处罚。
  事实上,除监管部门的处罚外,消费者还能向涉事企业索赔。据《食品安全法》,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
  河北厚诺律师事务所律师雷家茂介绍,企业篡改食材保质期标签,即便相关产品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仍可能涉嫌消费欺诈。而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不管是“退一赔十”,还是“退一赔三”,这些都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可积极向企业索赔。要知道,是这些企业首先放弃了食品安全的底线。
  面对突破食品安全底线的行为,消费者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还可以向当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投诉,如消费者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等,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食品安全无小事。对于违法企业,一方面,监管部门要重罚;另一方面,消费者也要积极拿起法律武器,让违法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只有抬高违法成本,让企业切切实实感受到“疼”,类似的事件才有可能不再重演。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常涛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