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成都拿出5条策略

人民网成都5月14日电 (记者朱虹)“走出一条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三农’现代化建设的新路。”202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成都为全市“三农”工作确立了上述目标,将如何完成?
今日,记者从解读《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成都将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努力走出一条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三农”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图片
发布会现场。 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看背景
是发展所需、问题倒逼、窗口机遇
成都乡村地域广、面积大、人口多,“大城市带大农村”特征明显(农村地区面积占比91%、农村常住人口占比21%)。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发展所需、也是问题倒逼、更是窗口机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至关重要。
因此,成都做好202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牵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坚决守牢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努力走出一条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三农”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我市专门为耕地保护工作建立了1个领导体系、1个责任体系、9项工作制度、3大专项行动的‘1193’工作体系,制定了耕地保护‘1+8’行动方案,建立了督察、卫片执法‘6+3’问题整改台账,实现全市耕地面积连续三年净增加。”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佳介绍称,今年,成都将继续压紧压实各级田长巡田职责,强化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管理,全覆盖开展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前置评价措施,组织开展“耕评”回头看,持续提升“耕评”质效,继续保持耕地面积增加的良好势头,为“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建设提质增效。持续锚固“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不断完善城镇开发边界管理制度,防止城镇无序蔓延和粘连发展。
怎么干
明确五大重点任务
据成都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宋峰介绍,《实施意见》 明确了做好202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市“三农”工作的五大重点任务。具体包括,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乡村产业发展关乎“三农”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对此,《实施意见》提出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建圈强链、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等5项重点工作任务。其中,围绕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出力争培育新上规农产品加工企业10户以上;围绕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提出新建乡村主题旅游目的地20个以上、A级林盘景区10个以上,发布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0条以上,力争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470亿元以上;围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提出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关于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意见》明确了包括做好乡村规划设计、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乡村善治水平、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7项重点工作任务。
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工作方面, 《实施意见》包含了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激活农村土地要素活力、加快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步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等5项重点工作任务。其中,围绕激活农村土地要素活力,提出稳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研究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管理办法,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围绕加快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改革,提出深入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送码入户、‘码’上贷款”信贷直通专项活动;围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出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