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作者李娟的访谈,明白《我的阿勒泰》为什么能爆火了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这个五月,文学和影视都刮起一阵来自阿勒泰旷野的风。
雪山、森林、牧场、纵马驰骋的哈萨克少年……热播迷你剧《我的阿勒泰》,治好了不少观众的精神内耗,甚至还带动了一把阿勒泰的旅游产业。
作为经典散文一次大胆的影视化改编实践,剧集《我的阿勒泰》讲述了生长在阿勒泰的汉族少女李文秀在大城市追求文学梦想却屡屡碰壁,被迫回到老家与开小卖部的母亲相依为命,结识哈萨克族少年巴太之后,渐渐发现了当地之美……
5月13日晚,在如诗如画的乌鲁木齐南山脚下,李娟与媒体人魏冰心展开剧集热播后首次直播,聊了聊“我们向往的阿勒泰”。
短短2小时的直播,收获了超55万点赞,也让更多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位用阿勒泰平常细碎的生活经历,温暖和治愈我们的作家。
书写美好,但接纳平庸
乌鲁木齐南山下的草场,从日暮到黄昏,一张矮桌,两把椅子,几盏油灯,不时有骏马和狗闯入镜头。
李娟的直播中,也透露着特有一股松弛感,一如她笔下清新自然,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图片
李娟在直播中
李娟自称是最不“卷”的作家之一,编辑几乎从来不催稿子——催了也没用。许多读者和网友纷纷留言,如何能在“内卷”的时代里,抵达这种自洽的生活状态。
李娟则表示,人往往会被困在某些事物之中,有些人被困在疾病里,工作里,而她更像是被困在记忆里。自己书写的美好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常态,只是在几个瞬间给她以强烈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很多年后,李娟才意识到,在漫长的人生中,这些都只是沧海一粟,真实的自己要无趣,也悲哀得多。
“我经常听到这种抱怨,说自己过得不好,想摆脱这样的生活又无能为力。我们曾经会鄙夷软弱、胆小的人,但实际上,随着年纪的积累,我越来越觉得,各种各样的人生都是可以接受的。”
谈话中,李娟坦言,自己的写作绕开了一些现实,把许多美好的事物集中展示,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只书写美好。
“我的笔下没有完美的人物,每个人都有他的缺点,也有很多残酷的东西。但再讨厌的人,都有可爱的一面,或者说贵重的品质,我把写下这些的唯一原因就是他们本身曾经深深地打动过我。”李娟说道。
“写作时,我也是个读者”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人生第一篇作文写得很好,语文老师念了后说,李娟你以后可以当个作家。当时就在我心里埋下一个种子。”
回忆起自己的写作之路,李娟说,自己从小的愿望就是长大,摆脱家庭,想完全独立起来,自己养活自己。
12岁时,李娟读到《小王子》,感到巨大的快乐与震撼,她开始明白,写作不仅仅是去记录快乐的一天,沉溺于虚假的美好和温暖之中,而是要去否定一些东西,用另外的眼睛包容一切。
“我写作的时候,同时也是个读者。写的时候尽情去表达,但写完后,我以一个读者去判断这个作品,一边思考,一边否定自己。只要是我觉得会影响行文,写得再好,我也会毫不可惜地删掉。”在李娟看来,写作并不是吸引相同的人的目光,而是打开不同的人的眼睛,这是文学的意义之一。
图片
李娟在直播中回复网友提问
现场,李娟还预告了自己的下一部作品可能在今年发布,故事延续曾经连载过的《铁皮门市部》。
李娟透露,最初这个作品自己是当成散文来写的,但写着写着,觉得很艰难。以前她可以在散文里肆无忌惮地写一个人,因为那时候没人知道李娟是谁,但现在确实不同了。
“我担心自己的写作会对他人造成困扰,所以我就想把它写成一部小说,有的时候虚构会更容易一些。我不知道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但我决定这样写了,一个简单而漫长的故事,也是一个与搬家有关的故事。”
畅销十余年,《我的阿勒泰》再迎销售高峰
自2010年首次出版以来,《我的阿勒泰》已畅销十余年,并多次再版。2021年,最新版《我的阿勒泰》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一直备受读者喜爱,销量突破30万册。
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完成亚洲首映后,《我的阿勒泰》还冲出国门,成为首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的长篇华语剧集。无数观众也在豆瓣上打出8.4的高分。
图片
《我的阿勒泰》 李娟著 花城出版社出版
记者观察到,剧集的热度同样蔓延到李娟作品的销量上。
《我的阿勒泰》迎来大结局后,记者联系了杭州庆春路购书中心经理张磊。张磊表示,剧集的热播对李娟作品销量的带动还是比较明显的,近期,杭州庆春路购书中心库存的8种李娟作品已经销售一空,目前正联系出版社进行补货。
除了线下实体书店,线上销售也同样增幅显著。
抖音电商数据也显示,5月7日至9日,《我的阿勒泰》一书在该平台上的日均订单量环比电视剧开播前提升718%;而截至记者发稿时,当当网图书畅销总榜中,《我的阿勒泰》已排名第一,并收获了超10万条评论。
图片
当当网图书畅销总榜,《我的阿勒泰》位居第一
正如李娟在《我的阿勒泰》序言中所写的那样,“对于阅读者,愿你能通过我的眼睛和情感,体会到遥远的阿勒泰角落里的一些寂静、固执的美好。愿能为你带来快乐。”
尽管剧集《我的阿勒泰》已落下帷幕,但李娟和她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动还在继续,也将以更丰富的形式走向更多读者和观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