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洽时间丨东宁 奋力书写兴边富民精彩答卷

图片
东宁新貌。
图片
东宁城区一瞥。
图片
木耳加工。
图片
东宁国家级黑木耳标准化栽培示范区。
图片
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崭新的校园。
图片
东宁洞庭峡谷地质公园。图片由东宁市委宣传部提供
□汪宇 本报记者 刘晓云
和煦的暖风带来了万物生机,也盎然了边境小城“塞北小江南”东宁。在西山体育公园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伴随着树林里的嘤嘤鸟鸣,悄悄启韵了一曲祥和的旋律。
“自从西山体育公园建好后,这里的雨水花园、森林氧吧、足球场、儿童活动中心成为了我和孩子们的打卡地,一到休息时间孩子们就吵吵着要过来玩。”东宁市西山社区居民王艳丽看着三五成群游玩的孩子们笑着说。
西山体育公园是东宁市“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试点项目之一。该试点是国家发改委根据兴边富民工作要求,选择30个左右边境县开展试点工作,推动建设一批设施完善、产业兴旺、环境优美、团结和谐、宜业宜居、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美丽边城”,使其成为引领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示范、民族团结的重要窗口和强边固防的战略支点。
2021年东宁成为全国首批20个“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试点之一以来,东宁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立足优良生态环境实施“木耳当家、果药接续”发展战略,扶持特色产业迅速成长,抓好民生工程,建设现代化城区,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7年居全省县级市榜首,实现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维护边疆长治久安。
A
坚持转变作风 强化项目支撑
在东宁市第三小学、丽景新城综合楼等重点建设项目现场,机械轰鸣、塔吊林立,一派繁忙景象。施工现场,工人们分组作业,或绑钢筋、或砌砖墙、或安装设备,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眼下,正是开工建设好时节,东宁市各重大项目张满弓、拉满弦,抢抓施工黄金期,擂响新一轮项目建设的“战鼓”,奋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东宁市一直将产业发展作为提升边境城市集聚能力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道路、供热、供气、标准化厂房建设等方面发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拎包式’入驻服务。”东宁市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石文磊介绍。
东宁市将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引擎。试点获批以来,该市组建专班深入研究国家兴边富民行动支持方向,围绕产业提升、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补短板等方面,积极谋划80个项目,做优做实前期要件,将一批符合实际的、急需建设的好项目、大项目纳入兴边富民项目库。该市坚持以城镇为基础,以产业为保障,发展产城融合,推动总投资1亿元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等4个兴边富民项目建设,带动全市投资近7亿元的20个食用菌生产加工项目竣工投产,15户企业落户开发区。
各项目建设扬鞭快马,这得益于全市上下的作风转变和责任担当。东宁市委深入践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促使党员干部在项目建设一线转作风、提效能,构建了一张“责任网”,一份“时间表”,将项目建设各项任务细化时间节点,排出时间表、列出任务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定期对影响项目推进的土地、规划、环评等方面难点、堵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判,研究解决措施,开展“一站式全程高效协同服务”。
东宁市组织编制《东宁市“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聚焦“两个创新、五个提升”,确定了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六大任务”,细化重点任务分解,定目标、定时限、定责任人、定措施,全部纳入“四个体系”工作推进机制闭环管理。建立周督办、月调度、季总结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推进会议,研究推进措施、破解推进难题。健全体系,强化考评,保证兴边富民行动各项重点任务如期实施。
B
壮大特色产业 擦亮黑木耳名片
近日,在东宁市黑木耳国家标准化栽培示范园内,各个大棚正热火朝天忙生产,种植户们陆续将客户订好的木耳菌包放入挂袋。趁着温度适宜,这里的工人平均每天需要挂菌包袋4000个至5000个,用以保证木耳生长进度。
东宁地貌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特征,气候温和湿润,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3.4%,为发展黑木耳产业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近年来,该市坚持打造百亿级黑木耳产业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黑木耳产业发展新模式,有效推进黑木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东宁黑木耳产业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特色产业富民增收的示范样板,成功跃居全国基地最大、市场最大、效果最好的富民产业。
“世界木耳看中国,中国木耳看东宁”,近年来,东宁市积极延伸黑木耳产业链条,全面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好产销衔接,开拓消费市场,科技化赋能,全力提升黑木耳品牌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小小黑木耳,蕴含大能量。目前全市200亩以上规模的黑木耳生产园区39个,年均栽培黑木耳约9亿袋,生产木耳干品超4万吨,产值3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8年领跑全省,2021年底,东宁成为我省首个农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的县级城市。
东宁黑木耳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高达181.27亿元。全市注册登记黑木耳相关企业124户,组建黑木耳类科研机构5个,与全国2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关系,研发并生产木耳酱、冻干脆片、木耳粉丝等深加工产品20多个品种,拥有全国经营规模最大的黑木耳交易集散中心,中心大市场拥有门店643间,黑木耳经纪人1700多人,年交易黑木耳10万多吨,交易额达到60多亿元。
近年来,东宁市全力做强做大黑木耳产业,实现富民增收。率先发起、成功举办黑木耳节并上升至国家级节会,先后荣获中国食用菌协会黑木耳分会主任委员单位、黑木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重点联系县域和黑木耳大数据创新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
为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绥阳·国家黑木耳高质量发展先导区建设,全面推动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东宁围绕黑木耳菌种研发、菌用机械研发等5个方面组建了14个研发、检测实验室。其中,国字号实验室1个,冠以省级名称实验室2个,市级名称实验室11个。实验室的建设,为该市黑木耳产业率先从产业增长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品牌建设、市场营销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研学平台,标志着东宁黑木耳新菌种、新装备、新技术研发步入快车道,科技引领产业发展成为新模式。
C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描绘边城新画卷
“以前这条道坑坑洼洼的,开车过去提心吊胆的,大修了之后完全不一样了,出行方便舒适多了。”南山社区居民张广友指着干净平整的街道说。
街道的更新、改造是百姓们感受最深的。东宁市抢抓国家支持以县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和中小城市建设机遇,持续推进城镇更新行动,拓展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努力建设美丽边城,展示边境城镇魅力,充分释放试点吸引力。
东宁市围绕中心城镇道路、给排水、公园、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总投资2.3亿元的10个兴边富民项目为牵引,带动全市投资3.1亿元,改造道路30条、给排水管网18千米、公园广场3处、垃圾处理场所7处,进一步完善了重点边境城镇基础设施功能,惠及中心城镇12.5万人口,有力提升了边境中心城镇的承载力和吸附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崭新的校园,明媚的阳光铺洒在整洁的操场。“教学条件的改善,让孩子们在边境县域内就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有效避免了人员外流。”东宁市第一中学河北校区执行校长吕世国说。
东宁市把保障和改善边境居民生活作为根本使命,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以总投资3.5亿元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8个兴边富民项目为核心,带动全市投资4.6亿元,新建5所学校、3座消防站、2家医院、1座文化体育交流中心,升级改造30所老旧校舍、2家医院、5所学校沙土运动场地,所有学校全部配套建设了塑胶跑道,进一步完善了边境城镇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其中教育领域受益学校达到现有公办学校数量的81%,受益学生共计16429人,占现有公办学校学生人数的91%。
D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今年4月,东宁市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片区内整理远红外触发相机数据时发现,在距离去年11月7日拍到四豹同框地点10公里的位置,一台布设在森林里的相机再次拍摄到了东北豹一家四口同框的珍贵画面。
其后不久,工作人员再次通过架设在野外的红外相机捕捉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原麝的活动影像。东宁市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李刚介绍,原麝是一种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稀少,视觉、听觉发达,警惕性强,在野外较难被发现。
得益于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措施得当,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片区监测到的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增高,其中包括东北虎、东北豹、棕熊、赤狐等。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片区已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中心,加强野生动物监测工作。开展定期巡山清套、野生动物救助和保护宣传等工作,同时推进栖息地修复。”李刚说,东宁片区人虎冲突预警体系初步建成,在3个村屯建立了人虎冲突预警系统,在核心区设立了10处避险屋。
来自东宁市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片区共监测到东北虎99次,监测到东北豹145次。这证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已具备完整的食物链为东北虎豹提供适宜的栖息家园,已成为濒危野生动物的生活乐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东宁市提出要呵护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走出一条符合东宁实际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东宁市把虎豹公园建设写进党代会报告,浓墨重彩擘画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保护和发展问题,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提升到东宁“第一名片”的高度。
全市把虎豹公园建设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在组织上撑腰、在资源上倾斜,打造“虎豹秘境”这个金字招牌。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东宁市严厉打击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范围内违法养殖种植活动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7份,以最严格的措施、最严肃的态度杜绝阻碍中央决策部署行为的发生。
同时,东宁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在林地、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地“四地”同建,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推行“林长制”“河长制”、国土绿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污染防治等方面用功着力,形成工作围着生态干,目标围着生态转的“风向标”,对干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鞭策作用和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