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文博场馆扩充志愿讲解服务团队 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讲解服务

洛阳博物馆志愿讲解
  4月以来,洛阳文旅市场持续火爆,厚重的历史文化也吸引各地游客纷纷走进博物馆、纪念馆。为应对客流高峰,我市各文博场馆充分扩充志愿讲解服务团队,用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讲解服务,为大家打开了解洛阳历史文化的一扇窗口。
沉浸式讲解“寓教于热”
  “大家看我今天的穿着,是不是跟展厅内的唐三彩有相似之处?”近日,洛阳博物馆与洛阳市中心血站在该博物馆联合开展“沉浸体验古都文化志愿讲解我添彩”志愿服务活动,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文化体验。身着汉服的志愿者游丽萍、孟维华仿佛自千年前穿越而来,用生动细致的讲解吸引游客“围观”与互动。
  讲解结束,不少游客还沉浸在历史氛围中,在文物前陷入沉思,驻足欣赏。“洛阳穿汉服的真是随处可见,没想到还有汉服讲解,让人大饱眼福。”来自山西的游客小林说,这场志愿讲解让她对洛阳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要拉近文物与大家的距离,就得与国潮‘热点’保持同步。”洛阳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魏薇表示,博物馆是座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大学校”,“网红文物” “国潮热点”是为学校“引流”的好帮手,或许游客到博物馆的初衷只是“看宝”,但博物馆工作不能止步于“献宝”。为此,该博物馆尝试将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志愿服务、汉服相结合,推出具有洛阳特色、彰显文化底蕴的讲解活动,让观众在游览博物馆的过程中“学有所成”。
分众化讲解“因人施讲”
  “今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蒜头鼻’就来源于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它又被称作‘中华第一龙’……”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志愿者孙景霞被游客团团围住,她声情并茂讲述着“超级国宝”的前世今生。在她看来,如果博物馆是一个充满宝藏的迷宫,讲解就是“导航系统”,帮助大家发现历史的奥秘。
  如何让这个“导航系统”更好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志愿者们会根据个人所长反复打磨讲解稿,力求在准确、科学、真实的基础上做到教育性与生动性结合,尽量实现“因人施讲”。
  “如果小朋友们居多,我们就尽量用浅显的语言、有趣的故事去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而对有一定历史知识积累的成年人,讲解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会强一些。”洛阳博物馆志愿者戚红音说,每一次讲解都是文化输出,要做到“高雅而不深奥,清雅而不媚俗”。
  记者观察发现,志愿者们都有自己的“绝技”。他们有的能迅速和游客打成一片,有的能像脱口秀演员那样吸引年轻人,还有的能对游客“有问必答”……在他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重逢”。
多元服务推动“双向奔赴”
  “祭祀在远古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那么在3800多年前的二里头,夏代先民是如何进行祭祀的呢?”近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官方账号的一场直播引来众多网友关注。直播的主播是该博物馆67岁的志愿者薛立平,习惯了在展厅内为大家讲解的他,这是首次在线上讲述“最早中国”的故事。
  薛立平的志愿服务时长已超过7000个小时。这些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热爱历史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对于这场直播,他的想法很简单:“一些爱好者因为各种原因暂时来不了现场,咱们就通过‘云讲解’把知识给他们‘送过去’,让大家共享优秀文化!”
  随着博物馆志愿服务理念不断创新,志愿者们不仅参与讲解、接待、引导等工作,还加入活动策划、短视频拍摄编辑等工作中,通过线下线上互动,持续拓宽历史文化的传播方式,推动博物馆与社会公众实现“双向奔赴”。以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志愿团队研发的“礼乐传承,文化共享”综合服务项目为例,志愿者们通过基本陈列讲解、历史情景剧展演和礼乐展示、汉服展示等,生动鲜活地讲述历史故事,先后深入学校、乡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置身博物馆,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不断策划和推出新的志愿服务活动,让游客在增强体验感、参与感和收获感的同时吸纳文博知识,坚定文化自信。(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 实习生 尤晓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