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村民“组长”缪曼聪引领家乡家风蝶变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长沙县开慧镇,这副悬挂于杨开慧故居的门联,默默印照出板仓杨家的遗风与家训,浸润无数天南海北的追思者。
图片
走进开慧村余家坳组,入眼皆变化,处处是新景。
如今,不远处,开慧村余家坳组,近300副“量身定制”的特色楹联,生动讲述着开慧的村民家事,让忠厚、廉正、勤俭、奋斗的家风在村庄流淌。
吹进余家坳的这缕风,起势于12年前,与一个人息息相关——2012年,曾任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原湖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的缪曼聪退休后,回到家乡干起了“组长”的活,致力于挖掘家乡故事,带动家乡建设。
风来春色新,一个轮回过去,红色板仓逐渐多了一部书、一首歌、一部电影、一条“街”、一座“夜校”......入眼皆变化,处处是新景。行长回乡当“组长”的缪曼聪,如何引领家乡家风蝶变?
图片
缪曼聪在余家坳“村民夜校”讲课。
潜心讲好烈士“家乡事”
地处长沙县最北端的开慧镇,是个不乏故事的小镇,它孕育了“一代骄杨”杨开慧和中共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板仓小镇祖祖辈辈传颂的“一乡两秀才”正是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与缪伯英的父亲缪芸可。
图片
电影《追光》烈士家乡放映活动。
红色是这里最耀眼的底色,它绽放的两朵“花”,也深刻地影响着缪曼聪的人生。早在2004年,作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缪曼聪,便向全国人大递交过“关于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加强宣传修葺故居”的建议案。
退休之后,缪曼聪拒绝了高薪聘请,开始以志愿者身份全身心挖掘、宣传缪伯英的故事,发起了追随缪伯英足迹、收集其生平史料的一系列活动,“复活”这位尘封近百年的伟大女性,潜心讲好烈士家乡事。
10余年来,缪曼聪组织创作了第一本全面系统介绍缪伯英生平故事的《青春·缪伯英》一书,随后,又挖掘整理出杨开慧、缪伯英、杨昌济、缪芸可、杨柳坡党支部等5个板仓故事,汇编成《板仓红》一书;她组织创作了纪念缪伯英的主题歌曲《每一次花开都会想起你》,精心编制朗诵剧《三粒纽扣》,拍摄电影《追光》,将缪伯英“以身许党”的故事首次搬上大荧幕。
如今,《青春·缪伯英》一书已先后3次再版,累计发行近2万册;《每一次花开都会想起你》主题歌常常在各类活动中被唱起;《三粒纽扣》朗诵剧常年在缪伯英故居循环播放;电影《追光》被湖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开展的2022“光影铸魂”电影党课活动列为第一批推荐影片......
10多年来,缪曼聪还先后奔赴深圳、江苏等地进行宣讲,让中共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的红色故事为更多人知晓。如今,英雄的故事日渐远扬,板仓的底色也愈发鲜红。
楹联讲好村民“家里事”
“乡有先贤,追日血为天下洒;史无前例,种田人在画中居。”走到余家坳组入口处,硕大门楼上的这副楹联十分引人注目。如今,“中国楹联文化镇”已成为开慧的一张独特名片,而开慧镇楹联文化的建设,正是在缪曼聪的发起推动下,从余家坳起步的。
图片
开慧镇余家坳首家楹联挂牌。
3年前的春节前夕,余家坳首批26户村民家里挂上了崭新的楹联喜迎新春。松木材质,每副楹联下附有二维码,扫码即可查询对联的断句、注解、寓意、作者等信息。仔细观察,所有挂刻的对联,还都是“量身定制”。
60岁的缪春华靠着丝瓜种植勤劳致富,是余家坳远近闻名的“丝瓜大王”,他家的楹联上写道“藤上黄花开锦绣,堂中紫气焕朝霞”,生动地揭示出一幅藤上黄花盛开、家中紫气东来的幸福图景;另一处,“国计民生兴伟业,集财纳福建新风”则巧妙地融入了户主缪建新的姓名,反映了家人的职业......
“私人定制”的楹联,生动地讲好村民“家里事”,入情入景,贴事贴人,不仅展现出开慧村民的本土文化风貌,更散发着向上、向善的劝诫和警示力量,潜移默化地成为良好民风、家风养成无声的教科书。
如今,东起葛家山高速路口,西至开慧村余家坳末端,经骄杨路四公里长,沿途近300家农户、商铺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定制楹联。开慧镇定期举办楹联笔会,组织10余名老师、爱好者成立楹联文化宣讲队,结合“书香开慧”读书分享会、“楹联课堂进校园”等开展鉴赏学习活动60余次。
楹联文化融入百姓家,以此为契机,开慧镇还打造了“板仓红”楹联文化公园,让楹联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让开慧镇步步皆是画、村村有景看。颜值愈靓,底蕴愈浓,一幅“村庄美、村风好”的画卷已是跃入眼帘。
夜校讲好大家“身边事”
夜幕降临,“夜校”开讲,余家坳热闹起来了。
图片
余家坳的“村民夜校”已持续了两年多,成为了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这场以“好家风·好传承”为主题的夜校活动中,板仓媳妇胡梦姿从自己用心处理家庭关系的经验故事出发,为大家分享了“家和万事兴”的心得体会,将家风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时间回溯,百年前,从板仓走出的杨开慧、缪伯英分别在韶山、上海等地创办农民夜校、工人夜校,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同志。如今,在缪曼聪的发起和推动下,余家坳的“村民夜校”已持续了2年多,成为了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70多岁的缪建新是“夜校”的积极参与者之一,去年,由他主讲的《百年余家坳》梳理出第一个专业种植户、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等余家坳的十多个“第一”,引起了村民们的热烈讨论。2年多来,他还帮助其他主讲人收集、整理、撰写讲课材料,上门访谈、梳理材料、反复修改......每一篇讲稿,讲起来几十分钟,但背后的准备工作往往历时十多天。缪建新说,“从最开始的不敢讲,到现在主动讲,大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从百年余家坳的红色故事,到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从村庄新变化,到幸福好家风,从产业致富带头人、00后“海归”硕士,到异地创业的上门女婿、孝老敬亲的好媳妇,一场场夜校,讲的都是村里事,道的都是身边人。每到年底还有乡村音乐联欢会、表彰会,听课的村民们劲头高涨,常有人发问,“下一次什么时候开讲?”
一场场“夜校”中,大家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讲述着身边人身边事,丰富着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凝聚着乡村群众的情感。星夜流转间,属于余家坳的好故事传播开来,好乡风、好家风也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图片
行走在余家坳,马路宽阔整洁,庭院干净清新,满目皆新景。
记者手记
去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汇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力量。缪曼聪从“行长”变“组长”的12年,正是“乡贤回村”助力振兴的生动实践。
挖掘家乡红色故事、建设楹联文化、兴办村民夜校、促进村庄发展......以初心指引,缪曼聪扎根余家坳,坚持以文化惠民生,如一缕春风,润泽着乡风民风,为这个红色小村吹来了满目新景。
如今行走在余家坳,马路宽阔整洁,庭院干净清新,随处可见的楹联彰显着板仓文化,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正在这里徐徐吹拂,吹开和美乡村的新画卷,柔韧而有力地撑起了村民们家门口的“诗与远方”。(来源:红网 记者 熊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