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超4万人转移的洪灾如何做到“零伤亡”?

转移人员44311人,伤亡0。这是清远英德市交出的抗洪答卷。
刚刚过去的4月,广东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性强降雨和6次编号洪水过程。英德,这座广东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全境遭遇持续暴雨,4月的雨量打破了有连续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纪录,全市24个镇街约13万人受影响,但所幸没有造成人民群众伤亡。
这不是英德创下的第一个“零伤亡” 。2022年以来,英德遭遇了5场超标准洪水袭击。5场洪灾百姓“零伤亡”,绝非偶然!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数场创纪录的洪灾中,我们积累了经验。”5月11日,英德市委书记张杨彬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揭秘英德应对洪灾“零伤亡”的背后故事。
图片
5月11日,英德市委书记张杨彬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揭秘英德应对洪灾“零伤亡”的背后故事。 摄影:黄振生
“灾害往往发生在看不到、想不到或意想不到的地方”
应对强降雨带来的洪灾险情,英德实现人民群众“零伤亡”的关键是什么?张杨彬表示:“宁可听骂声、不愿听哭声”。应对洪灾,英德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员转移安置作为关键。
图片
5月11日,广东清远英德市。晴空下,英德地标文峰塔静静伫立在北江东岸,江面水势平稳。摄影:吴韩晗
一是隐患排查全覆盖。我们发挥村干部熟悉当地情况的作用,不断完善“网格化+信息化”“网格员+信息员”基层治理体系,将易涝点、路面塌方、山体滑坡等事项纳入网格员排查事项清单,完善警示标识或物理硬隔离措施。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全市每个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均落实了网格化群测群防员和挂点领导,并以警示牌向群众公布,对在册的52个地质灾害点实行全天候监测巡查,提前研判、及早处置,本轮强降雨转移高风险区域、地灾隐患点人员33户79人。
2022年连江口镇高洲铺发生大规模山体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由于克服侥幸心理,英德提前组织47名在住人员撤离,避免了人员伤亡。灾害往往发生在看不到、想不到或意想不到的地方,除在册地质灾害点外,要及时排查未在册的隐患点如堤坝河坝、山塘水库、城乡内涝隐患点、高山峡谷处、矿山等易发灾害点位,并作为重点关注点登记在册、精准画像,做到心中有数,为人员转移提供依据。
图片
2022年4月,英德城区防护堤部分路段出现了险情,突击队连夜加固堤围。英宣供图
二是人员转移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英德全市共安装调试完成18套无线自组网(高山基站),为全部镇(街)和12个自然灾害防御重点村配备156台卫星电话,为300个行政村(社区)配备无线对讲机600余台,推动全市行政村(社区)值班值守系统建设全覆盖,在应对洪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4月20日洪灾期间,我们提前预判雨情,统筹185支队伍2222人到受灾严重地区,对低洼地带、可能爆发山洪的地区通过卫星电话、对讲机、大喇叭等逐村逐户开展“扫楼行动”“敲门行动”,乘坐橡皮艇逆行进入西牛、浛洸等受灾最严重区域,实地进行调度。全市应转尽转、应转早转,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累计转移人员44311人。
图片
图说:2024年4月,英德桥头镇党员干部和民兵共同转移受灾群众。摄影:张名委
三是应急处置果断有力。本轮洪水较2022年“6·22”北江三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的来势更凶猛,水位急速上涨带来的部分堤围管涌,造成个别道路掏空。面对险情,全市上下临危不乱、有序组织开展应急抢险处置。如4月21日下午,S383线石牯塘枫树窝路段涵洞出现贯穿性掏空、坝塌,石牯塘镇与公路部门迅速赶往现场,采取硬隔离措施封闭交通,组织施工人员与机械进行抢修,仅用1天就抢通了抗洪抢险“生命通道”。
四是生活保障用心用情。鼓励转移群众通过投靠亲友或到防灾救灾避险点等方式避险,对因灾造成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采取“先行救助、后置审批”的方法给予临时救助,确保受灾群众有安全的地方安置、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得到及时治疗。深入受灾乡镇的农贸市场、商超等走访调研,做好蔬菜、粮油等生活物资的稳价保供工作。
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广东进入汛期以来,英德汛情呈现怎样的特点?英德采取了哪些硬核措施防范?张杨彬表示:今年广东、英德入汛时间早。4月北江发生两次编号洪水。同时,强对流天气多发频发。强降水持续时间长、落区重叠、极端性强,从4月1日至4月30日,英德连续发生4轮强降雨,4月全市平均累积雨量860毫米,其中英德国家基本气象站录得降雨量849.4毫米,打破有连续气象记录以来4月雨量历史纪录。此外,受上游韶关等地雨情影响,水位上涨速度极快,全市55个水文站点中14个超警戒水位,42个中大型水库超汛限水位,受灾最严重的大湾镇、西牛镇最深积水均达4米以上。
图片
2024年4月,英德英红镇新岭村上刘护岸防洪堤坍塌抢险工作。摄影:王小卡
多轮强降雨造成英德全市24个镇街约13万人受影响,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约11.75万亩,33家工业、旅游企业因灾停工停产,全市43%的用户停电,2.9万人停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6.17亿元。
应对强降雨,英德市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切实补短板、强弱项,把各项工作前置到位,做到“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一是防洪体系建设到位。我们认真复盘2022年应对三百年一遇洪水经验,加快推进503宗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3宗,投资1.68亿元完成东岸南片区排涝站升级改造工程,前瞻性布局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提前补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有效提升全市防洪能力。
二是应急排涝提前布置到位。依托“英德市智慧排水系统”科学研判,在强降雨来临前提前降低市区大型湖泊水位,提前布置大排量抽水泵、龙吸水泵等到市区各低洼易涝点开展排涝。得益于提前发动,本次汛情英德市区内并没有发生大面积、长时间的内涝。
三是人员物资配备到位。在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Ш级前夕,第一时间启动三防指挥部及成员单位开展24小时联合值守,集结防汛抢险队伍378支约6197人随时待命。常态化为各镇街领导干部配备对讲机、卫星电话等应急保障设备,明确要求Ⅳ级防汛应急响应启动后,镇街主要领导必须随身携带对讲机、卫星电话,确保通讯畅通不失联。按照常住人口数量配备冲锋舟、橡皮艇、救生衣、编织袋等抢险救援装备。
图片
英德市水边镇一孕妇成功到达镇区。 摄影:植杰韬
四是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到位。上级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及时精准,为英德对水情、受灾损毁情况、物资保障情况等信息做到三小时一报送、一小时一研判,及时发布预警预报等信息,提前判断决策提供了精准依据。比如在连江大湾段洪峰水位到来前,提前32小时发布转移信息,为人员转移预备了充足的时间。
五是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开展到位。通过领导干部大讲堂、警示教育、自救互救宣传等方式常态化开展防灾减灾救灾技术培训和模拟实战演练,选取连江口镇高洲铺地质灾害点作为教育基地开展现场警示教育,绘制地质灾害点地图和救灾转移路线图,提升领导干部和应急队伍的实战水平与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对应急“一键通”的培训、监管、使用,根据省防总近期抽查结果反馈,英德连通率达100%,是清远地区唯一一个100%连通的县。
紧锣密鼓推进灾后重建工作
目前英德复工复产的进度如何?接下来怎么进一步提高洪灾防御能力?张杨彬表示:抢时间、拼速度,英德全力以赴推进灾后重建工作,最大限度将损失降到最低,以最快速度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
目前,全市复工复产工作有序推进。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方面,坚持“水退、人进、淤清”“三通”的原则,第一时间统筹各方救援力量24小时轮岗抢修塌方道路、水利工程、行洪河道、通信工程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特别是坚持水退到哪里,淤泥就清到哪里,最快速度清理洪水留下的痕迹,洪峰过后三天内全市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农业生产方面,第一时间成立了灾后农业复产技术指导小组,深入各镇街协助开展降雨期间农业保险防灾防损及理赔救灾工作,累计完成赔付约550万元,及时调拨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完成粮食补种改种11090亩,全力确保粮食安全。
图片
英德市沙口镇石坑村组织清理路障。英宣供图
企业复工复产方面,主动靠前服务企业,主动收集企业诉求,协调解决各类生产要素,切实为企业纾困,目前已恢复生产企业共25家,复工复产率达74%。
接下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做好复盘检视,补短板、强弱项,打一仗、赢一仗,加快防洪体系提档升级,推进《广东省堤防达标加固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涉及英德的16宗新建或加固堤防工程、3宗水闸达标加固工程建设,全力谋划推动连江黄茅峡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不断提高北江、连江沿岸地区防洪标准,同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创建,加强易受灾地区人员集中安置,建设强大防汛抗洪体系,并结合粮食安全保障和防洪防涝工作需要,实事求是,分批次、有计划做好连江英德灌区的谋划和部署,进一步提高洪灾防御能力,护英德一方安澜。
来源:英德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