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成:白麟洲,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和记忆

图片
白麟洲四面临水,船是这里的人们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
桃源县桃花源镇白麟洲村
四面环水
相对封闲
是沅江中的一个自然洲
1980年代
考古部门在洲上的周家岗
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遗址
过去这里以种
棉花、水稻、油菜等为主
1971年
该村被剪市区定为
全面园田化改造试点村
将散住在洲上的民房搬迁至沿河居住
土地进行了大规模平整
从空中鸟瞰
田野如棋盘一般
整齐漂亮
现在主要以种
水稻、油菜、蔬菜等为主
文 | 图 周桂成
图片
洲上所有的建筑材料、生产生活用品等,都是以船运水载的方式来运输。
图片
内部交通基本靠步行和人力车。
图片
当地人的帽架,也能看出这里的人们所从事的主要工种。
前些年
为了防洪
桃源境内沅江段13个洲上的村民
大部分成建制搬迁
只留下白麟洲和另一个洲的
村民没有被搬迁
自从学习摄影之后
我差不多跑遍了桃源的每一个村落
但一直没有去过白麟洲
2023年3月
在一位当地人的邀约下
踏上了这片土地
往返拍摄一年有余
图片
老式厨房物品。
初看起来
这里和大多数乡村没有两样
但细看下来
有很多不同之处
无汽车、工业、学校
医院、庙宇
船是唯一通往外界的交通工具
不少家庭已举家迁往别处去了
随处可见无人居住的烂房子
道路很窄
学生上学、村民看病、赶场
都需要到沅江对岸的桃花源镇
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
有的长期不回
在附近打工的早出晚归
村里大部分为中老年人及留守儿童
随着桃花源5A级景区旅游升温
作为外围景点的白麟洲
也有一些游客前来观光
特别是有不少单位组团来打卡
旅游线路上的部分村民陆续加入到
旅游服务行业中
有的开商店、有的开餐馆
有的卖农副产品
没有游客时
这里的人们依然过着平常的生活
图片
破旧不堪的老屋,只剩下断垣残壁。
图片
村民有在堂屋正中供奉“香火”的习俗。
图片
洲上几乎家家养鸡,除了少数是圈养外,多数是散养的。
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大礼堂”是洲上唯一的集会场所。如今,它已成为一个备受欢迎的旅游网红打卡地。
图片
过去,家家户户养猫是为了捉老鼠。如今,多数猫已成为洲上百姓的宠物。
图片
尽管偏远,但这里也有网络生活。只需网上下单,也能吃到外面的菜了。
图片
闲着的道路,是晒东西的好地方。
开始我几乎天天上洲
几周时间就差不多把整个洲走了个遍
开始
人们还用陌生的眼神打量我
拍照时
也会有人问我拍去干什么
大半年下来
人们对我熟悉了
每到饭点总会有人喊我吃饭
开始上洲时
我包里带着干粮
但一次也没吃过
后来上洲,我干脆不带了
对于我的拍摄
当地人不仅不躲不闪
还主动配合
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进行了园田化改造,所有山包都被推平。现在,站在自家门前,可以俯瞰整个洲上的景色。
图片
村民在玉米地边挂上彩旗,用于驱赶偷吃的鸟儿。
图片
在村中鹅行,洲头地势比洲尾高出许多。
图片
一看就知道是干农活的老把势,不用牵线,就能铲出直行的田地。
图片
自产的大米用筛子筛出碎米后会更好吃,筛下的碎米可以用来喂猪、喂鸡,一点都不会浪费。
图片
人多时用传统柴火灶做饭,人少时就用液化气灶做饭。
图片
等待开船的妇女。中午是搭船的人最少的时候,往往要等很久才开船。
图片
干活累了就坐在地边喝一口水,休息一会。
图片
洲头洲尾是水最浅的地方,行船靠岸都需小心翼翼。
图片
吴玉伯是洲上劳动力的代表人物。别人需要两人抬的铁楼梯,他一个人就能背起来。
图片
阳光下锄棉花地的老人,全身已湿透。
图片
刘全书,他在镇上捡了一个衣店丢弃的假模特来当田里的守护神。
图片
收割油菜的村民。
图片
万建国今年已经70岁了,但他仍然坚持劳动,刚从洲头捡了一捆干柴回家。
图片
程拥军正在用纱布和油漆修补自家的船。由于长期搁置在岸边,船底很容易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开裂。
图片
刘淑珍下身残疾,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六年前丈夫去世,地里的农活全靠她一个人。
图片
洲上的部分土地已经被出租给了一家农业公司,这家公司会雇用当地人来干活。
图片
“五·一”小长假期间,一位小朋友在拼接玩具。
图片
洲上居住的主要是老人,孩子们假期生活很单调。在外婆家里,有一个中学生在玩手机。
图片
谢嘉慧今年8岁,跟随打工的父母在长沙读小学。只有在放长假时,她才跟随照看她的奶奶回到老家来。
图片
王雅晴和她弟弟。
图片
两个踢足球的小朋友。
图片
在这里,老人带孩子也是常态。
图片
彭紫萱今年11岁,她是渊明小学篮球队的女队员,正在练习投篮。
图片
暑假里,一个小朋友独自在看动画片。
图片
一位老人背着编织袋,穿过土地和树木,前往自家刚用机械收割的稻田里捡拾稻穗。
图片
彭福林今年75岁,他正在自家门前的小港里钓鱼。
图片
邹道兵除了养鱼和养猪外,还做点小生意,有时也打小牌。他的妻子王菊仙做得一手好饭菜。
图片
农闲时“打胡子牌”的村民。
渡船是洲上村民日常出行的工具,也是他们社交的场所。在这里,村民们可以谈天说地,非常放松。
图片
大多数村民以卖菜为业,每天早上天刚亮就要把菜送到江对岸的镇上卖,如果卖不完就带回来自己吃。
图片
当地的旅游开发,也让一部分村民做起了小商品买卖。
图片
无论刮风下雨,过渡口都是他们的必由之路。
图片
农历七月十四,洲上有烧纸送亡人的习俗。
图片
一对新婚夫妻。由于汽车不能过江,接亲的车队只能停在对岸。
图片
春节祭祖。
也许是去的次数多了
我突然发现自己已从心里融入
到他们之中
好似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这些照片
是一个外来人的回望记录
也许对于当地人来说没什么大不了
但对于我
这段经历和记忆都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