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野生菌的季节又到啦!这份食用指南请收好

图片
野生菌模型 仅供参考
日前,昆明市发布2024野生菌防控预警,不少网友表示:这是提醒我们又到吃菌子的季节啦!虽然每年都会出现不少野生菌中毒的案例,但是大家对于野生菌的喜爱,仍然不见丝毫减少。
那么,如何安全地食用野生菌呢?来看看这份野生菌食用指南吧!
(1)
野生菌中毒的主要类型?
图片
野生菌模型 仅供参考
“作为云南省中毒临床救治基地,我们医院每年都会收治不少野生菌中毒的患者。”云大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副主任医师谢媛告诉记者。
谢媛介绍:“目前,我们将野生菌中毒后的情况大体归纳为7种临床表现。”
不致命的3种类型
第一种,胃肠型
比如黄牛肝中毒主要引发胃肠反应,表现为呕吐腹泻。
第二种,光过敏型
“去年我们收治了一家来自贵州的野生菌中毒患者。他去采木耳,他以为他采的是木耳,实际上这个东西跟木耳长得太像了。它叫叶状耳盘菌,一家人食用以后第二天晒太阳,全身的皮肤就出现红肿。”
第三种,神经精神型
在昆明见得最多,通常就是食用见手青。
图片
野生菌模型 仅供参考
致命的4种类型
第四种,肝损伤型
鹅膏菌中毒是肝损伤型。
第五种,肾损伤型
如形似“青鸡枞”的假褐云斑鹅膏菌中毒。
第六种,肌溶解型
如亚稀褶红菇中毒。
第七种,溶血型
造成溶血型临床表现的菌子叫鹿花菌,这种菌子在昆明见得比较少。
(2)
野生菌中毒后的具体表现
野生菌中毒后,都有什么具体症状呢?
•胃肠型
误食毒菌后10分钟—2小时,出现无力、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等症状。
引起此类症状的菌子很多,如:红菇、乳菇、红网牛肝菌、橙红毒伞、毒光盖伞、月光伞、腊伞、环柄菇等。
•光过敏性皮炎型
在短黑耳、胶陀螺(又称猪嘴蘑)中含有光过敏毒素,误食后可出现类似日光性皮炎的表现,如面部红肿、火烤样发烧及针刺般疼痛。特别是嘴唇肿胀外翻,形如猪嘴一样。
•神经精神型
误食毒菌后10分钟—6小时,除了出现胃肠炎型症状外,还会出现瞳孔缩小、唾液增多、兴奋、幻觉、步态蹒跚等症状。
如俗名“红见手”的褐黄牛肝菌,吃了以后会先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症状,然后有烦躁、幻听、幻觉、妄语等怪异行为,少数人还有迫害妄想,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食用者会感觉面前有活动的小人或动物,进而有打人毁物、狂奔乱跑,甚至出现伤害行为。
毒绳伞、豹斑毒伞的误食者则会出现呕吐、腹泻、出汗、流泪、心搏减慢等副交感神经症状。
图片
野生菌模型 仅供参考
•多脏器损伤型(肝损害型)
误食毒菌后10—30小时,出现胃肠炎表现,随后出现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情况。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部分患者伴有精神症状。一般病程2—3周,患者可能出现病情反复。
•横纹肌溶解型
此型中毒多由误食亚稀褶红菇等剧毒野生菌引起,主要表现为横纹肌溶解症状。
亚稀褶红菇中毒潜伏期短,误食毒菌后10分钟—2小时,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重症病人在胃肠炎期后会发展为横纹肌溶解,出现肌痛、乏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困难,有些病人出现酱油色尿(肌红蛋白尿),少尿、无尿,甚至导致急性肾衰竭。严重者最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溶血型
误食毒菌6—12小时后,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如鹿花菌就可能引起此类症状。
谢媛特别提醒:部分人群在食用野生菌中毒后会出现“假愈”的情况,若同食之人出现中毒情况,而自身并未出现相关症状,也需在接下来的几天进行动态监测。
(3)
如何安全食用野生菌
对于如何安全地食用野生菌,谢媛提出了几点建议。
1.陌生“菌”请勿带回家
有毒野生菌和野生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就算经常拾菌的村民也不能盲目自信自己的辨别能力。对于想要食用野生菌的朋友,不仅要去正规市场购买,购买时也应该再检查一下。
2.越漂亮的“菌”越危险
颜色鲜艳的野生菌大多不可食用。
3.拒绝混吃,别吃太多太杂
一定要注意不能一次吃太多,避免微量毒素积累导致出现症状。
也不能吃杂菌,避免在加工过程中会混合产生毒素。
4.野生菌不建议隔顿吃
野生菌属于真菌类,富含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等,毒素在低温时仍可能滋生或变性。菌子放冰箱里,隔顿之后如果没有彻底加热,会导致中毒。
5.野生菌加工时一定要烧熟煮透
严禁生吃凉拌,不建议吃腌制的菌子。
6.吃菌子时最好别喝酒
又吃菌子又喝酒,可能同时酒精中毒和菌子中毒。喝酒还会加重菌中毒症状,因为乙醇会让毒素在血液里面加速循环和吸收。
7.吃前先拍照
因为野生菌在加工过程中,已经改变了形态和颜色,因此当出现中毒后,就算带着熟的菌子或呕吐物,医生和野生菌专家也很难辨别出“凶手”到底是什么品种。因此比较保险的做法是:在野生菌加工前拍一张照片留存,以防万一。
(4)
不小心中毒了怎么办?
1.立即呼叫救护车
2.马上催吐
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孕妇慎用催吐。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因为这时催吐容易引起窒息。
3.立刻送医院
一起食用过同样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要立即到医院检查。
4.保留毒蘑菇样本
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陶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