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仪征:“头雁”争做“千万工程” 实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在深学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中,仪征市136个村的党组织书记发挥“头雁”作用,争做“实干家”,积极探索强村富民路子,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方略,在“一村一项目”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弹出了让村里环境美起来、村集体经济强起来、村民口袋鼓起来的“精准音符”。
善解民忧 富民强村有了“新引擎”
走进仪征市革命老区月塘镇赵桥村,村党总支书记杨勇正在村东头的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内,查看粮食烘干设备,提前为谷物归仓做准备。“我们每年村里都垫付资金,到2020年年底已经超过了100万元。”老杨说,往年这段时间他应该在村部,忙着接待上访群众,垫付农田租金。
图片
杨勇在企业了解生产情况
原来,早在2015年,赵桥村曾将10个组的1200亩土地流转到村里,再转租给种植大户,由于自然因素和经营不善,种植大户无法支付土地租金,村民利益受损意见大,到村部要钱要粮你来我往,村里正常运转受阻碍。怎么办?“要做就做‘实干家’,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当做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好这件事,一定能赢得百姓心。”杨勇和村“两委”一班人达成这个共识后,在2021年下决心收回土地,成立赵桥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村里自主经营。2022年,又把土地划片分给村干部管理,收割时由村干部亲自押车记账,当年就实现盈利15万元。“到时间村里就把钱打到我们卡上,450元一亩水田,对这种分红还是满意的。”村民曹玖国介绍。
群众的满意就是干实事的动力。杨勇带领大家一鼓作气,又筹措资金近400万元,建起仓库、烘干房及米厂,形成了粮食种植、烘干、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每年可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再就业1500人次。2023年,他们借鉴浙江、泰州等地做法,组建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与贵州安酒集团合作,定向为其种植1200亩的优质小麦。杨勇介绍,今年合作社将在去年盈利25万元基础上,大力发展“合作服务型”集体经济,通过脚踏实地发展工贸产业,进一步拓宽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渠道。“我们还规划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园将新建标房7200平方米,今年3月份开工,7月份建成投产,预计到2024年年底,村经营收入将超过300万元。”杨勇信心满满地表示。
山清水秀 美了村子富了百姓
位于仪征中后地区的刘集镇白羊村紧邻扬州西郊,区位优势明显,境内白羊山林地资源丰富,但前些年综合发展水平却不尽如人意,村容村貌散乱差,群众收入整体偏低,甚至被列入仪征市“不过百万”经济较薄弱村行列。2022年,担任村总支书记不久的郭俊果断提出,要发扬“领头羊”“拓荒羊”“攀登羊”的实干精神,摘掉这顶“落后帽子”。“我们有山有水有树林,要因地制宜,发挥好自然资源的优势作用。”总支书记郭俊说。
图片
郭俊查看林下菌菇培育情况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要先有青山绿水。郭俊精准施策,先从环境整治入手。白羊村工农组路面坑洼、杂草丛生、还被白色垃圾包围,一眼望去杂乱不堪。“之前烂泥路,经常跌跟头。”85岁的村民赵巨兰回忆说。经过整治,工农组硬化了路面,装上了路灯,清理了水塘和白色垃圾,建起了乡村记忆馆、百姓舞台、阮元文化广场。前后巨变让赵巨兰连声感慨:“现在多好啊,灯也亮,行行亮,舞台唱戏,行行弄,多清爽啊。”两年下来,白羊村的环境得到彻底整治,庄台有景,全村成画。“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名头响的牌子被白羊村一个接一个扛了回来,还进了“江苏省乡村振兴综合示范村创建名单”。但在郭俊看来,这些牌子更需要有“里子”来支撑。这个“里子”就是要发展带动性强的致富增收项目,把“美村”与“富民”结合起来。“要深挖自己资源,我们在树林子里种蘑菇,树林里种植药材。”对发展方向郭俊成竹在胸。
定了就干。白羊村积极盘活林下闲置用地,探索在林下种植赤松茸,并形成了林-菌、林-菜、林-鸡、林-药的“特色林下经济”模式,仅这一项,2023年就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另有20多万元装进了群众的钱包,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2万元。“现在可以从事蘑菇生产,一天的收入有80元,这增加了我们的收入。”村民林永保说。去年,白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76.86万元,增幅达82%,一举跨出了“不过百万”经济较薄弱村行列。
“飞地抱团” 齐走共建共富路
木材、建材市场经营收益是仪征市城关镇——真州镇五一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城市建设需要,两个市场被征拆,重建市场就要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我们村‘两委’积极谋划,将眼光瞄上了‘飞地经济’。”村党总支书记张凤英说。
图片
张凤英走访建材市场商户
按照“飞地经济”思路,五一村很快与真州镇茶棚村、马集镇岔镇村达成了共识,由这两个村提供80多亩的闲置土地,异地建设新市场,三个村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得利。到2022年,新市场经营户已达150多户,交易额超2亿元,总收入520多万元,其中上交五一村240万元,2023年市场总收入更是达到568万元,增收40多万元。
尝到“飞地经济”甜头的五一村,在去年9月提出了“飞地抱团”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全镇各村的积极响应,最后9个村抱团成立强村公司——真鑫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富裕村多投些,差点的村少投些,公司注册资本很快达到6000万元。今年1月份,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出资3000万元投资德师傅项目,2月初资金就全部到账,项目今年下半年可望达产。参与出资的先进村党总支书记李健说:“我们村出资最少,有106万,但按照8%的年化收益计算,预计获益8.48万元。”以强带弱,共建实现了共富,而五一村也在其中获得了更多收益,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500万元。张凤英表示,她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在家政物业、人力资源、直播电商等领域成立“真舒心物业”“真省心劳务”“真好卖电商”等一系列子公司,促进强村公司业务范围更广、发展势头更好。 “每个村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禀赋各异,但是大家都能充分依托自身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张凤英道出了乡村全面振兴中“头雁”作用的真谛。
据了解,在深学“千万工程”经验中,仪征市坚持党建引领,研究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干部激励办法》,激发“头雁”干事激情,鼓励各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市136个村的党组织书记实事求是,踏一方土地富一方百姓,走出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强村富民路。目前,除了真州镇五一村“飞地抱团”型、刘集镇白羊村“产业经营型”典型外,该市还形成了马集镇合心村“产业带动型”、青山镇农歌村“综合服务型”、陈集镇沙集村“村企联建型”、大仪镇朱桥村“资源开发型”等其他6个强村富民典型举措。2023年,这些村实施村企联建、共富工坊项目48个,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由上年的158万元提升到18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由方举 赵广俊 杨雪婷 罗海蛟 包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