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江南古镇的封面

早上海志愿者
被誉为“江南古镇的封面”的湖州市南浔古镇,是我国首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江南古镇之一。南浔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曾经是商业繁荣的中心,如今仍保留着许多古建筑和文物。这里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石板街巷、河边人家、乌篷船,处处体现着水乡文化的特色。
图片
在这里沿着河岸漫步,可以欣赏到古建筑的独特韵味。南浔早在四五千年前,南浔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南浔建镇于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取南林、浔溪两村名之首字,改称南浔,至今已有760多年的历史。南宋以来,南浔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文化积淀深厚,明万历至至清中叶为古镇繁华时期。辑里湖丝声名鹊起,为皇家御用贡品,蜚声京都,远销海外。
图片
南浔历史文化厚重,历来崇文重教,“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共走出41位进士,宋、元、明、清南潯籍京官达56人,南宋以来至民国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达80多人。自明清以来,南浔富商中的有识之士将部分财力、精力用于文化教育事业,捐资办学,出现了以商养文、以商助教的现象,形成了经济、文化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
图片
我们沿着河边一路走去,河两岸的石板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老建筑座座相连,鳞次栉比。有的街巷显得比较宽些,阳光洒在游客身上,洒在青石板路上;有的路段屋檐遮盖住了行道,一直延伸到河边,如同在廊屋里行走。
图片
南浔古镇的运河道里,载着游客的摇橹游船悠悠而过,“吱呀吱呀”地伴着“哗哗”的流水声,来来往往,好一派江南水乡风光。这里可以看到许多古石桥,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是一道靓丽的景观。不远处的一座石拱桥上人影幢幢,人在桥上行走,船从桥下穿行,如画中的景色,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图片
古朴的建筑、碧绿的河水、清新的空气和悠闲的氛围,都让人感觉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息。一船一桨,一砖一瓦中都蕴藏着江南古镇最朴素的韵味,让人心生涟漪,在这里能感受到真正的江南烟雨的风韵。
图片
南浔辑里湖丝馆,中西合璧式建筑,历史上为南浔商会,1926年发起建造。1998年作为南浔史馆,2010年改建为南浔辑里湖丝馆。南浔是中国最早参与世博的城市。1851年,南浔凭借辑里湖丝迈出了中国参与世博会的第一步,并捧回首届伦敦世博会金奖。
图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丝业会馆及丝商建筑
丝业会馆的门楼是中西合壁式的建筑。门楼呈拱形,两边罗马立柱,在圆拱上方圆弧石刻“丝业会馆”四个繁体字。丝业会馆是清末民初南浔丝业公会的办公、议事之所,建于1910 年至1912年。是南浔现存最高的厅堂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水上婚礼游船是船夫摇橹前行。人们在古镇的运河中乘船,穿行一座座高矮不一的石拱桥,看两岸粉墙木格黛瓦的岸上人家,穿梭如织的游客中不时有穿着古代汉服的女子,仿佛我们穿越千年,到了宋代与苏轼相会……
图片
“四象”之首刘镛家有一处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系南浔“四象”之一刘庸第三子刘梯青所建。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高大恢宏,尤为壮观。
图片
南浔古镇,太湖边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江南古镇中的文化重地。方圆十里,园林书楼,处处庭院深深;人文荟萃,名士辈出,演义诗画水乡;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而又束放适度,中西文化的融合恰到好处,南浔古镇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