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天行健》编剧白一骢:这部剧在我心里的地位不低于《三体》

图片
“《天行健》的创作是一个极其漫长又非常迅速的过程。”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时,编剧白一骢感慨,说漫长,是因为拍摄一部群像戏的想法已经酝酿了10多年;说迅速,是因为这部剧的原创剧本只花了两个月,几乎是一天一集的节奏。
《天行健》正在腾讯视频、爱奇艺双平台首播,该剧刻画了晚清末年的一段传奇故事。白一骢身兼多职,既是编剧,也是联合出品人、总监制。他将这部剧形容为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孤品”,“作为一个原创剧本,它不比IP剧天然有热度或粉丝基础,这个题材并没有太高的话题度、市场黏性。我很感谢相关方,能够在市场并不看好这种剧的时期,把它做出来。”
“天龙八部众”,落地为三个关键人物
动笔写剧本时,白一骢正忙于电视剧《三体》的后期制作。有一日与人闲聊,说起这个藏在心中十多年的故事,创作欲重新被激起。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被放了10多年的故事。”白一骢记得,大学时期自己追美剧,就隐约有一个做群像戏的念头。2000年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他作为编剧之一参与了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的改编,这也是一部群像戏。“天龙八部众,说的是众生众相,金庸最后没有写出八个主要人物,而着重在段誉、虚竹、萧峰三人。改完剧本后,我就在想能不能也写一个‘天龙八部众’的故事。”
图片
剧照
自那时起,空闲时,白一骢就在脑海里构思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在某一年的“芒种”那天,他建立了一个文档,顺手起名为“芒种”,但一搁多年,这始终是一个没有任何文字的空白文档。十几年倏忽而过,他相继参与制作了《天龙八部》《雪山飞狐》《忽必烈》《南少林》等多部电视剧,也赶上了网络文学改编热潮,参与拍摄了《老九门》《沙海》《黄金瞳》《终极笔记》《御赐小仵作》等IP作品。开始写《天行健》剧本时,白一骢创立的灵河文化,正在承制刘慈欣科幻大作《三体》的影视化改编。
《天行健》讲述了晚清末年,身份各异的一行人因机缘卷入一场离奇的寻宝之旅,并在恢弘激荡的历史浪潮中,逐步坚定救国理想的故事。白一骢把“芒种”用到剧本里,成为剧集推进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图片
剧照
这部群像戏里的“天龙八部众”,落地为三个关键人物:一个因为维护维新党而入狱的侍卫,即门三刀(秦俊杰 饰);一个立志将西南少数民族剑派发扬光大,却遇到火器时代到来的异族剑客,即卓不凡(刘宇宁 饰);一个寒窗苦读却只能当捕快的儒生,即王地保(庞瀚辰 饰)。
“开始做剧本前,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它并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夺宝故事,我希望它讲的是破守旧、去伪善,在几千年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打破这种陈旧是非常困难的。”白一骢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人想要去变革,包括王侯将相,但他们大多是在不伤及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去做改变,“那个时代就是悲剧的时代,在剧中故事发生后的数十年,国家都处于动荡的情况。所以也想借这部剧去表达,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下的无力感。”
图片
剧照
在白一骢看来,三位主角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人物。在一个阶层分明的社会里,镶黄旗出身的门三刀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他始终站在满清贵族视角看待社会,“他对待身边的人的态度,有时候是无视的,但见到比他高阶的人时,他第一反应是下跪,这是这个阶层的人固有的习惯,剧中他的觉醒过程是认识到自己的伪善”。
由刘宇宁饰演的卓不凡,同样有一个悲剧的底色。他是少年成名的剑客,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他与门人穷困潦倒,冷兵器撞上枪炮,更显得无能为力。“他是一个背离时代的人。在异族受歧视的背景下,他们坚持穿自己的服饰,为的就是让门派从边缘进入主流,被社会认可。”在白一骢看来,卓不凡一路走来是痛苦、隐忍且委屈的,“一个有鸿鹄之志的绝世剑客,天天在屋里记账,他的天下第一剑,手柄都已经烂了,却没有办法换新的,这不是传统武侠剧中的‘大侠’应有的状态。”
剧中的王地保,熟读律法,每次出场都亮出自己的捕快腰牌,是一个特别“轴”的角色。“王地保是一个对程序极其重视的人,他所有的程序、养成的习惯,都是八股思维,已经被封建统治荼毒到一个不可救药的地步。每次他拿出捕快的小腰牌,就认定自己是在执行皇命、荣耀无比。”白一骢说,自己也很怕观众用现代思维去看待这个人物,“他代表了封建统治下思想的极度固化,看到剧集最后,也会发现他是一个很可悲的角色。”
“它的地位不低于《三体》”
《天行健》开播后,有观众评价这部剧“电影质感,运镜高级,镜头语言引人入胜”“打戏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镜头流转切换,极具武侠美学”“配乐设计精巧,使观众能进一步代入时代背景,感受时代洪流”。
白一骢则将它形容为一部“公路片”,跟随主角的“寻宝”之路,他们一路走过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福建等地,从北京的四合院、山西的窑洞到福建的土楼,主创想要展示各地的美食、美景,也包括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我们真的请到了泉州木偶戏班的传承人,在剧中呈现了非遗皮影戏——悬丝傀儡,真的非常精彩。”他说,“《天行健》也引用了大量诗词,希望大家能感受到中国诗词之美。”
图片
皮影戏
仔细追剧的观众会发现,每集的片头会出现犹如纪录片般的黑白影像,呈现了晚清时期的社会图景。白一骢透露,这部分内容,10%是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90%是剧组按照历史资料以及纪录片手法重新拍摄的内容,为的是提高影像资料的清晰度。“以往很多清宫戏,展现的是一个华丽的视觉图景,我们希望把历史的真实感带进来,这种影像资料会给观众带来一种快速投入的真实感。”
《天行健》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主创查阅各类资料,服化道尽可能地真实还原当时年代,比如根据真实衣服翻版制作,在官宦阶层辫子里增加针织物使之变得更粗,清末格格的红色指甲,风吹日晒剑派角色的深色肤色等。“美术指导刘勇奇和造型指导陈敏正在业界非常资深,他们做了很多工作。”白一骢非常喜欢造型团队对晚清时期人物辫子的处理,“那个年代的男性辫子,本身没办法做到这么长、这么粗,但那时候官员们为了凸显辫子的粗壮和威猛,以朝廷侍卫为代表,会把丝线缠在里面。普通老百姓的辫子则更寒碜,甚至只有一缕。很感谢这些老师,为这部剧的细节做了很多处理。”
更令白一骢感动的是拍摄时的几场“一镜到底”。当时,演员尹正在拍摄白一骢的另一部剧,受他之邀在《天行健》中客串光绪帝。“尹正的戏只有一场,就是第一集开场时的独白,成片中只有3分钟,但拍的时候有20分钟的戏。拍到后来,他起哄要不要来一条一镜到底。当然在剪辑过程中,不可能完全用一镜到底的画面,后来我们真的拍了一段,拍完后现场群演都在鼓掌。”白一骢记得,那场戏,演员秦俊杰没有一句台词,但尹正的表现对他触动很大,“后面有一场戏,他拍完后也要求来一次一镜到底,这种演员们之间的互相激励,是一种非常好的良性循环。未来这些一镜到底的素材可能会当成物料放出来。”
图片
剧照
剧中饰演霍芩的演员傅菁,进组时刚刚做过甲状腺手术,就连说话都很困难。“而且上来就要拍打戏,这些演员都很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白一骢说,这部剧里也有对“君子”的探讨,“剧中台词里也表达过,成为君子是一件很苦的事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一方面,同时君子也要承担痛苦。门三刀、卓不凡、王地保三人,每个人都在承担自己所处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不得不应对的东西。”
对白一骢来说,在拍摄过的那么多剧集中,《天行健》虽然不是体量最大的一部,也不是最有名的一部,却是他非常骄傲的一部剧。“在我的心里,它的地位不低于《三体》,我希望它能播得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