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替18岁高颜值嫌犯求情:三观岂能跟着五官走?

图片
□鲁宁颖 (云南财经大学)
美国加州一名18岁的女性费利西蒂·休斯与警方在高速公路上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战,最终以休斯驾驶的车辆与一辆警车相撞而告终,随即,警方将她逮捕,并对她提出了故意无视躲避警察和使用致命武器袭击两项重罪指控。这一事件在美国社交网络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因为休斯的高颜值为她求情,“惊人”言论令人瞠目结舌。(5月16日 光明网)
这是“颜值即正义”不良倾向下社会价值理念的走偏,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三观岂能真的跟着五官走?
为高颜值罪犯求情,不仅是对法律的践踏,更是对因罪犯而遭受不幸的人的一种伤害。此次事件中,一名警官在此次事故中受伤,不少人的讨论重点却仍在罪犯的颜值上。执法人员承担着保护公民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他们的工作充满了风险,每次任务都可能成为生命的赌注。在这样的社会事件讨论过程中聚焦罪犯的颜值、转移事件的关注焦点,助长畸形价值形成,不仅是对执法人员情感的伤害,也对社会秩序的冒犯,会不断削弱社会对法律和正义的信任。长此以往,肤浅媚俗讨论模式会成为一种社会不正之风,消解法治的严肃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自由”的前提是辨是非曲直。无独有偶,美国一男子因超速驾驶撞死一对母女被判24年后,不少美国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替他求情。“妈妈,我爱上了一个罪犯”“他只是个孩子,24年太多了”“他都道歉了呀”等惊人言论泛滥如潮,原因也是罪犯颜值高。审美自由是一项基本权利,但尊重他人,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不损害社会的利益是每一种“自由”的前提条件,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欣赏的美,但这种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无视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法律和道德是普世的,是维系社会共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在宣扬审美自由的同时,我们应当保持理性清醒的价值认知,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审慎行使自己的发声权利,关注事件本身是面对社会热点的正确认知。社会事件往往涉及较为复杂的议题,例如公共安全、社会公正、公民权利等,将注意力集中在事件本身可以促进对这些议题的讨论和解决,有助于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相反,过度关注当事人外貌等跑偏的内容会使人忽略事件的核心问题,导致讨论偏离正轨,产生注意力资源的浪费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如今,每个人都享有自由发声的权利,个人的言论可以迅速传播并影响大众的观点和态度,每一条发言都可能对舆论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发言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严谨地行使发言权,避免煽动情绪或误导他人,珍惜并审慎使用自己的权利也是对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一种责任和尊重。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醒人们对大众媒介构建的“美好新世界”保持理性和审视的态度。这个警示在今天仍然适用,互联网时代,我们更要警惕将社会事件、公共讨论泛娱乐化,致使严肃话语丧失、理性人格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