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A股上市公司年报季收官:2023年总营收超5万亿 “百亿”军团又扩容

2023年,706家发布年报的浙江A股上市公司实现营收5.03万亿元。
随着A股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发布收官,浙股军团交出了一份亮点纷呈的“成绩单”。
i问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706家发布2023年年报的浙江A股上市公司共实现营收5.03万亿元,对比2022年度4.84万亿元的营业收入总和,同比增长3.93%。物产中大、荣盛石化、浙商中拓、金田股份4家营收“千亿级”企业共创造了1.22万亿元的收入,约占上市公司营收总和的四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三星医疗、小商品城、银轮股份、杭萧钢构、京投发展、ST天邦6家企业营收突破百亿元,2023年浙江A股上市企业营业收入“百亿军团”增加至96家,合计营收达3.77万亿元。
从行业分布看,汽车零部件、电力设备、医药、机械设备等领域的企业表现亮眼,在市场波动中,先进制造业的“压舱石”本色进一步凸显。此外,不少企业通过拓展海外业务、加码布局新能源业务等,相继开启了经营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战略。
“百亿俱乐部”成员增加至96家
i问财数据显示,2023年,706家发布年报的浙江A股上市公司实现营收5.03万亿元。
与2022年相同,2023年物产中大、荣盛石化、浙商中拓营业收入继续保持前三甲的成绩。其中,位居第二的荣盛石化实现较大突破,实现营收3251.12亿元,较上年增加360.1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2.46%。此外,物产中大营收5801.61亿元,较上年增加36.12亿元;浙商中拓营收2030.65亿元,较上年增加94.60亿元。
图片
2023年,随着三星医疗、小商品城、银轮股份、杭萧钢构、京投发展、ST天邦6家企业营收突破百亿元,浙江上市公司“百亿军团”增加至96家,其中63家是民营企业。这96家企业合计营收达3.77万亿元,占上述706家企业营收总额的74.95%。
值得注意的是,“百亿军团”营收情况总体呈“你追我赶”之势,从1000亿元到100亿元间并无断档,有的位次之间的营收相差不过几百万元。
从营收变化趋势来看,2023年,近六成浙江上市公司营收同比正增长,整体增长势头强劲。其中,3家公司营收同比增长率超过100%,22家公司营收同比增长率超过50%,65家营收同比增长率超过30%。
9家企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同时同比增长率超30%。其中,晶盛机电、福莱特、博威合金涉及新能源领域。
光伏玻璃行业龙头福莱特2023年实现营收215.24亿元,同比增长39.21%。《浙商》记者了解到,2023年受光伏组件价格的大幅下跌刺激,下游组件装机需求大幅增长。受益于新增产能释放等因素的影响,公司营业收入创新高。
博威合金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77.56亿元,同比增长32.03%,合金材料业务稳健发展、光伏业务超出预期。其中,新材料主营业务收入109.05亿元,同比增长10.50%,销量实现了12.13%的同比增长;新能源业务板块表现出色,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4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0.90%。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业务收入已成为博威合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55.79%。今年4月,博威合金宣布,拟合计投资31.50亿元在越南、美国建设相关项目,进一步加快推进全球化业务布局。
观察发现,国际化成为不少企业做大做强的路径选择。《浙商》记者根据i问财数据统计,2023浙江上市企业营收“百亿军团”中约五成布局了海外业务(仅统计已公布数据的企业),仅海外业务收入前十强企业的收入总额就达3428.03亿元,其中,物产中大的海外收入最高,达882.46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15.21%。
汽车零部件、电力设备、生物医药行业表现亮眼
上市公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以去年浙江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为缩影,可以观察到同期浙江的产业发展动态与趋势。
分析发现,2023浙江上市公司营收百强主要分布在电力设备、基础化工、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机械设备等行业,这与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需求旺盛有着密切联系。
这一动态与浙江目前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政策引导机制也密切相关。其中最关键的莫过于深入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推动产业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以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物联、现代纺织与服装、集成电路、高端新材料、光伏、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为代表的产业快速发展。
在此背景下,传统产业焕发“新生”,转型升级成效显现;新兴产业逐渐“生根”,蓄势待发。这可从入围百强榜企业的行业分布上得到印证。
具体来看,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赛道依旧“火热”。2023年上市公司营收百强企业中,有15家来自电力设备行业。
如深耕电池行业多年的天能股份,2023年实现营收477.4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3.05亿元,营收、净利双双保持了同比两位数增长。其中,公司的基石业务铅蓄电池业务保持快速发展,实现营业收入444.07亿元,同比增长18.75%,占营业收入的93.00%;与此同时,公司主打的第二业务版图锂电池业务2023年完成收入超9亿元。
此外,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凭借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营收百强榜单中,均胜电子、拓普集团、宁波华翔等7家汽车零部件制造相关企业入围,其中5家实现了营收的双位数增长。
深耕汽车零部件制造多年的宁波华翔,通过切入并不断拓展在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2023年营业收入突破了200亿元关口。公司还在5月8日的业绩说明会上透露,2023年销售收入中新能源占比超过35%;在今年已获得的新订单中,新能源车型占比已超过50%。
此外,文旅、影视传媒行业的一些企业也有抢眼的表现。
2023年,宋城演艺、米奥会展、华谊兄弟、横店影视等的营收增速均超过50%,其中,宋城演艺营收同比增长320.76%,米奥会展营收同比增长139.72%,背后也体现出文旅、电影等消费市场的回温趋势。
“向新力”不断增强
作为激发产业新动能的关键力量,“新质生产力”自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便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专业人士认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细看年报不难发现,浙江上市公司持续向新技术、新赛道发力,“向新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速。
从科研投入来看,根据i问财数据,在公布2023年研发投入数据的浙江A股上市公司中,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的共有24家,分布于计算机、石油石化、汽车零部件、传媒、电力设备、基础化工、生物医药、电子、有色金属、家用电器、交通运输、建筑装饰领域。
其中,海康威视近5年内累计投入研发413.22亿元,2023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元,达113.93亿元,远超其他企业。
此外,根据i问财数据统计,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超过30%的上市浙企有16家。科创板、创业板的表现突出,分别有7家、6家企业研发强度超30%,显示出鲜明的科创底色。
以EDA企业广立微为例。后摩尔时代,先进工艺技术继续突破的难度激增、设计和制造复杂度大幅提升,对EDA软件和晶圆测试等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对挑战,2023年广立微持续投入研发,金额达2.07亿元,同比增长67.7%,占营业收入的43.3%。
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在医药生物、机械设备、汽车、电力设备等产业高端化与绿色化转型的重点领域,以科技创新助力企业转型,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增速较高。
当前,围绕“科技创新”这一关键词,浙江省正持续推进产业集群建设,造势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谋划向上“发展曲线”。
不仅是浙江省级层面的蓄力发展,开年以来,浙江各地亦主动谋划,助力企业增强发展“向新力”。
比如今年2月,杭州发布了《“中国视谷”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三层七端多元”体系,积极拓展视觉智能产业领域。同时,为提高视觉智能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率,“中国视谷”也在积极为企业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推进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协同化发展。
机遇叠加下,拥有“科创底色”的上市公司在浙发展正迎来关键的加速期。
图片
总编手记丨《浙商》创刊20周年:为浙商立言 为商业立心
2024第21届浙商(投融资)合作周即将闪耀登场,这些精彩不能错过……
文丨《浙商》全媒体中心见习记者 林倩梅‍‍‍‍
制图|翁奔‍
实习编辑|唐婧涵
审核|余广珠、姚恩育
监制|冯永明、陈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