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试点“饮料分级”近两月后实探门店:有顾客只在乎口感,不考虑等级

极目新闻记者 张奇
从今年3月底开始,上海市按照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等成分的含量对饮料进行综合分级(极目新闻此前报道),至今已近两月。近日,极目新闻记者在静安区、普陀区探访发现,多家茶饮门店都在菜单上明确标注了不同饮品的等级,并配有解释标识。部分店员也能对相应分级原则解释一二,并推荐顾客优先挑选较高等级的饮料。
有顾客称,自己买茶饮时原本就会要求店员少放糖,饮料分级标识可以作为点单的参考;也有顾客表示,自己不会考虑饮料的营养等级。
图片
上海市静安区一家茶饮店已对饮品“分级”
“饮料分级”以指导市民合理选择饮品
暑期即将到来,冰爽的饮料逐渐获得消费者青睐。近日,社交网站上有网友发帖,分享了在上海试点的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方法。有网友也提到新加坡等国关于饮料分级的标准,分享了多款常见饮料的等级,并就其营养价值进行讨论。
根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月底发布的资料,“营养选择”饮料分级方法主要参考国内外标准,考虑饮料营养成分分布及人群饮料摄入情况,最终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的含量对饮料进行综合分级,分级从A到D级,其推荐程度递减。ABCD四个等级,综合反映饮料中含有糖、脂肪等成分的情况,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更健康。起初共有4家企业参与“营养选择”标识试点,今年将陆续在上海区域的产品销售菜单、饮料外包装、线上点单程序及售卖场所等醒目位置,标注符合要求的“营养选择”分级标识。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科主任臧嘉捷解释称,上海市居民膳食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本市成年居民饮用含糖饮料率为67%,每周至少喝一次的人超过半数。上海市中小学生含糖饮料饮用率为90%,含糖饮料饮用频率大于每周一次的占比74.6%,大于每天一次的占比20.9%。基于这种现状,促使他们建立这样的营养分级进行试点,希望提升市民对食物营养的认知,指导合理选择饮品。
图片
“营养选择”标识饮料分级原则(来源:上海疾控)
国家一级营养师罗文此前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高糖饮品能量高,但没有任何营养素,长期饮用会导致健康风险增大,上海这一举措对健康消费具有引导意义。
同一款饮品加糖不同等级有别
“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已在上海试点将近两个月。5月16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普陀区长寿路商圈两家参与试点的品牌茶饮店探访。两家门店的点单台区域,均对不同饮品进行了分级,并配有解释标识。
图片
有门店线上点单的分级随甜度变化(截图自门店线上点单小程序)
一家霸王茶姬门店的一份菜单上显示了16款饮品,其中4款被划分为A级,剩余12款被划为B级。记者注意到,附带的解释标识中有一项说明提到,相关营养分级是对“不另外加糖”规格所作的评级。门店的线上点单程序中,也对不同饮品的营养等级进行了标注,且同一款饮品的等级也会随不同的加糖量(甜度)变化。以饮品“醒时春山”为例,“标准冰”温度条件下,中杯“不另外加糖”“微糖”的等级均为B,切换为中杯“标准糖”后,饮品则被划为了C级。
该霸王茶姬门店店长告诉记者,3月底,门店与其他品牌门店同步开始试点“饮料分级”。起初有顾客觉得新鲜,咨询过分级方法,门店店员都作了解释。
静安区一家茶饮店宣传卡片上的“分级”详情
有顾客只在乎口感不考虑等级
在静安区南京西路商圈,霸王茶姬、奈雪的茶、快乐柠檬三个品牌的门店同样对饮品进行了分级。
吴江路一家茶饮店的顾客何女士给自己点了一杯“少糖”饮品,她儿子喝的是“标准糖”。何女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自己偶尔会喝奶茶,为了少摄入糖,点单时会注意少加糖。她在广东生活,此前没有听说过“饮料分级”的消息,之后会去进行了解。
顾客张女士在社交网站看到过上海试点“饮料分级”的消息,但没有多留意,她选择奶茶主要考虑口感,点单时会选择相对较高的甜度,“不甜不好喝,喝奶茶就是开心嘛。”她的好友杨女士则表示,自己喝奶茶也会有选择性地控制糖的摄入,“有些品牌它是有代糖的……我会选一下,小朋友我也尽量会选代糖。”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