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者共话“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历史情境 陈鼓应分享读书意义

图片
5月16日,孔学堂特别邀请到国际著名学者陈鼓应莅临讲学,与大陆学者寇方墀共话“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历史情境与“《周易》中的儒道互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方勇担任学术主持。
图片
谈及此次讲座的重要性,方勇教授认为,过去我们往往过多地纠结于孔子与老子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此次讲座则直接聚焦于“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具体的历史情境,这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在《六论“新子学”》一文中,他曾表示,唯有平置“孔、老”而非先“孔”后“老”,诸子学才能展现出自身真正的内在脉络,中国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在面对西学时保持独立而又坦然的姿态。
图片
讲座开始时,年近九旬的陈鼓应先生就亲切地走到观众面前分享,这是他第三次来贵州。随后,他从尼采的存在主义开始说起,介绍了他从尼采到老庄的学思历程。同时,也分享了孩童时“摇头晃脑”背“四书”的经历,感叹儿时接受的儒家经典教育让他受益匪浅,为之后贯通中西、融合古今的学术视野打下了基础。
在漫漫岁月的磨砺中,他越来越发现,孔、老之道具有共通之处,因此他发表了《孔子和老子的天下观》《孔子和老子对话的时代意义》等文章。
图片
在对老子和孔子与“天下观”相关的经典文本进行细致梳理后,陈鼓应先生得出结论:两位先哲都怀有“兼济天下”的胸怀,都关注战争与和平的议题,并坚守“以和为贵”的信念。他们身处“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乱世,虽然两人回应时局的思路与方法不尽相同,但将“天下无道”的乱世恢复成“天下有道”的治世,是老子与孔子心中共同的盼望。
图片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各有侧重,孔子的天下观多是从伦理政治来思考,而老子除了关怀家国天下的事物之外,更将宇宙法则引申到人间秩序。两者在“治国”之道上,都强调以“修身”为基础。尽管对修身、治国的依据各有其主张,孔子倡导仁德与礼教,而老子则提倡返本复初与道法自然,但是两者同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为理想愿景,儒、道两家思想在此相通且各放异彩。
图片
在《孔子和老子对话的时代意义》一文中,陈鼓应先生强调,孔、老的思想都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人本色彩,两者的对话不仅涉及典章制度的建构,同时也关注人类社会的走向,提出了如何在天下无道之时坚持一种理想。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引发了历代士阶层建构合理的典章制度,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政治、哲学等的整体构思,由此而绵延数千年。
最后,陈鼓应先生总结道,老子和孔子学说的两大主题,正是司马迁《史记》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图片
在讲座的另一个主题《周易中的儒道互补》中,寇方墀教授详细阐述了《周易》的重要性、《周易》与儒、道两家的关系、从《周易》到《易传》的转变等内容。
她认为,《周易》古经是中国古老的根源性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非常奇特的一部书,它有一套精妙的符号体系,模拟宇宙间天地万物的结构和运行规律,同时又兼具一整套与之相配的文辞,揭示社会人事的吉凶悔吝。符号与文辞组合相配,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与智慧启迪。对于《周易》的研究,最早在春秋时代已见肇端,可以说,《周易》研究对整个中国学术发展史有深远的影响。
图片
在陈鼓应与寇方墀合著的《易经导读及译注》一书中提到,《周易》古经之于儒、道两家,是源和流的关系。儒、道两家在从《易经》到《易传》的转化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而,在中国历史中,《周易》既是儒家"五经"之首,也是道家"三玄"之元。
在现场提问环节,观众十分踊跃,贵阳“知我读书会”主理人李韵特别提到,该读书会长期以陈鼓应编著的《老子注释与评介》为读本。
“读书对我们有什么帮助?”陈鼓应先生起身告诉观众,他生于内忧外患的时代,人生经历了很多的波动,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学思历程,道家思想使他胸襟更加开阔豁达,淡然面对人生起伏,他说,人生往往祸福相依,我们的态度应如王维诗中所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图片
图片
在讲座的尾声,陈鼓应先生颇有兴致地倾听了所有举手的观众提问,他真诚地表示,希望未来有机会再次来到贵阳孔学堂,与大家共同探讨“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历史话题。
 方勇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今天在孔学堂讨论这个课题更具有意义,孔学堂是开放的,是传播文化的阵地。”据了解,贵阳孔学堂是国台办于2014年授牌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为推动黔台两地文化交流持续向上向好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是授牌10周年,为继续发挥好孔学堂“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特邀国际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莅临讲学,以期推动黔台两地文化交流合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记者 董容语/文 张晨 张强 天眼新闻/图
(来源:贵阳孔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