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丝花引领平湖改革开放浪潮丨“平福仔讲故事”系列报道

【编者按】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坚持用心服务、用情联谊,增进港澳台同胞和侨胞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平福仔”讲故事这一创新的采写呈现方式,全方位讲好深港“双城故事”。这些故事或趣味诙谐、或精巧细致、或恢宏磅礴地集中陈列和展示了平湖儿女的发展奋斗史,追溯深港同宗同源的历史沿革,增进广大群众对两城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023年年底出任平湖街道IP形象的“平福仔”,对平湖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丰裕的自然风光、多彩有趣的民间传闻兴趣颇深。怀揣着关于平湖发展方方面面的故事线索与超强求知欲,“平福仔”四处走访学习,记录下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平湖人精彩纷呈的人生历程与事业风采,将昌盛不息的平湖精神与文化精粹浓缩成一篇篇人物故事,迫不及待地向我们一一道来。
薄如蝉翼的丝质花瓣,被裁剪出优美的弧度,质地柔软轻盈,在工人的指尖舞动翻飞......经过粘制、塑压、着色、插艺等一系列工序,一朵朵永不凋谢的丝花(人造仿生花)绚丽绽放,宛然如生。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丝花承载的是深圳平湖山厦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村民从山厦丝花厂领材料,做丝花,一个家庭每月能赚取上百元的收入。香港平湖同乡会副会长、山厦分会会长叶志胜说:“叶浩荣开办丝花厂,让山厦成为平湖最富裕的一个村。村民白天种田、晚上做花,方圆百里内村村称羡。”
那么,叶浩荣是什么人?山厦村被“村村称羡”的丝花加工热潮从何而起?彼时声名远扬的山厦丝花厂中又藏着哪些故事呢?
匠心独运巧现“繁花旧梦”
叶浩荣,1937年生于平湖镇山厦村,幼时家中以种田为生,生活贫苦。1958年,他毅然赴港并先后在零件厂、丝花厂学手艺。经过长年累月的磨砺和积淀,叶浩荣与友人合伙创办香港大明丝花厂。
图片
在那个运输阻滞的年代,叶浩荣不惜花费“大力气”,从欧洲进口鲜花。荷兰的郁金香、法国的紫罗兰……被他一一拆解,在了解完它们独特的纹理、天然的色泽后,叶浩荣研发出独具特色的生产流程与花卉艺术。
回想当年的创业情景,叶浩荣的堂弟叶志胜说:“赴港打工的青年工人一般很早就休息了,而兄长往往工作至凌晨。到了次日,他又是起得最早的”。正是这股闯劲,让叶浩荣创办的大明丝花厂名声渐起,来自本地及海外的订单日益增加,成为了颇有名望的“丝花大王”。
顺势而为掀起发展热潮
1979年,平湖镇村两级开启划时代的工业之路,开始平整土地、兴建厂房、开发工业,引进由港商投资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交易)企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图片
叶浩荣敏锐地察觉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春风,决定开办山厦丝花厂,为家乡作贡献。起初,该厂并没有在当地安置设备,只是每周送来原辅材料,由村民负责制作,按件计酬,多劳多得。
短短数年间,山厦丝花厂的经济效益成倍上升,工缴费由每月5万港元增加到每月40万港元,成为当时“三来一补”企业中的佼佼者。尝到甜头后,叶浩荣果断地将香港工厂的冲床、风泵、风喉、模具、塑胶啤机、柴油发电机等设备搬回来,并在山厦洋坑开办第二厂区。据叶志胜回忆,该厂最鼎盛的时期是1995年至1997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300多名工人,讲着各种方言,经常热火朝天地加班赶单。
山厦社区党委副书记林秀琼清晰地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暑假最喜欢到山厦丝花厂打工。在她看来,山厦丝花厂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也让大家初步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上世纪80年代,正值香港经济转型期,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借内陆开放之际,向沿海地区转移。作为当时首批到平湖镇投资办厂的港商,叶浩荣积极对外宣传推介平湖的投资环境,还亲自带领工商界的朋友回来参观。港商前呼后应带动了大批工业北移,丝花厂周边陆续引入模具厂、制衣厂等,进一步推动当地实体经济的发展。
倾囊献爱回馈乡土民生
从那时起,山厦丝花厂前进的步伐,如同刹不住的车轮。与此同时,叶浩荣对家乡公益事业的乐善热心逐渐显现出来。
在山厦社区老人活动中心,一楼进门处的功德牌记录着当地父老乡亲对叶浩荣的评价:“叶先生旅港经商,不忘桑梓,常解囊资助村镇之文体卫生诸事业,贡献良多,实令吾村父老乡亲愈情褒奖,为欣为颂……”
叶浩荣不仅是丝花厂负责人,还曾任平湖镇侨联主席。自1984年以来,他多次捐款资助家乡教育、卫生、公益事业,包括参与捐助平湖商会办公楼、平湖中小学校及平湖卫生院等。1995年,叶浩荣被深圳市人民政府授予了“深圳市荣誉市民”称号。
图片
在热火朝天办厂开企业的大潮中,叶浩荣迎风而立、顺势而为,相关事迹为地区经济发展长卷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15年9月,山厦丝花厂结业,鼎沸纵横长达三十五年的厂子渐渐安静下来,而崭新的平湖也正向着产业结构优化昂首迈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型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描绘出一幅自由开放、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发展盛景。
策划:凌海英
统筹:陈俊超 王志欢
执行:黄晓文
文字:郭语扬 蔡鹏飞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