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可有可无? 长了结石也不用怕? 这样想就大错特错

生活中在查出胆囊结石后,有一部分的患者可能会抱有这样一种想法:胆囊就是个小器官,就算长了结石也不用怕,大不了最后把它切掉就好了。对此,长沙京石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小攀表示,胆囊虽小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抱有这种想法,而对胆囊结石“随意处理”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胆囊是否可有可无?它究竟有哪些作用
胆囊在体内是一个梨形囊袋构造,其开口处与胆囊管平行,并向下连接胆总管,共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和胆囊管四部分。李小攀指出,虽然成年人的胆囊体积不大,其大小长约7~10cm左右,但是却承担着以下多重作用:
第一,储存和浓缩胆汁。首先胆汁虽然有个“胆”字,但却并不是指它是胆囊分泌出来的,而是由肝脏产生并持续不断分泌,平均每天的分泌量大约在800~1000ml之间。胆囊则作为肝脏分泌胆汁后的一个容器,对其进行储存。
正常情况下,胆囊每天可以储存胆汁的容量通常为50~100ml,所以这就需要胆囊对肝脏分泌后的胆汁进行进一步浓缩加工,只留下精华部分,即将其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经由胆囊黏膜吸收返回到血液中,最后浓缩成棕黄色或墨绿色呈弱酸性的胆囊胆汁,以供机体使用。
第二,排泄胆汁,参与消化。由于脂类物质不溶于水,需要靠胆汁才能帮助肠道对其溶解、消化。所以人体在进食时,胆囊会将存储、浓缩过的胆汁通过胆囊管经胆总管分泌到小肠中,来参与脂肪的消化。
第三,调节肝内外胆道压力。胆囊积极地吸收水分和减少胆汁容积的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胆道内正常压力的平衡,保障相关器官正常工作。
第四,分泌作用。胆囊黏膜每天分泌约20 ml的粘液性液体,主要是粘蛋白,有润滑和保护胆囊黏膜的作用。
若是结石不小心流入胆囊管中,完全阻塞了通道的话,那么胆汁中胆红素被吸收,胆囊黏膜分泌粘液增加,胆囊内积存的液体就会变成无色、透明状,这在临床上称之为“白胆汁”。这种白胆汁对胆囊黏膜的刺激会更大,为了应对,此时胆囊黏膜就会增加这些粘液分泌量,尽可能地降低其对胆囊黏膜的损伤程度。
第五,免疫作用。胆囊黏膜分泌的粘液性液体,据科学实验证明属于免疫球蛋白,可以起到保护肠道健康、增强肠道抵抗疾病的作用。
图片
李小攀在查房中了解胆囊结石患者病史情况。
综上可知,胆囊虽然只是人体一个小小的器官,但却有诸多用处,需要我们认真爱护,并非是可有可无的。
胆囊长出结石后,若只想着切胆就好会带来哪些“后遗症”
因此,对于那些在胆囊长出结石后,却毫不重视认为最后大不了把胆切掉就好的患者来说,无疑是陷入了一个很严重的治疗误区。李小攀表示,根据对一些“无胆人士”的远期跟踪数据显示,患者在接受了切胆手术后后,出现了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胆囊切除术对胆道系统造成了不可逆的医源性损伤的风险,这是因为胆管与胆囊紧密相连,所以术中可能会发生胆管损伤,导致胆汁外漏、黄疸等情况。
二是切胆后缺少胆囊对胆汁进行储存和浓缩,胆汁就没有了能够短暂停息的场所,这样肝脏在排出胆汁后,就会在直接流入胆道系统中。这种未经处理的胆汁会使得消化分解脂肪的速率降低,从而延长脂肪在人体内部的停留时间,进而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等不适症状,且这一情况在胆囊摘除初期尤为明显。
三是可导致消化液返流,易造成碱性反流性胃炎及食管炎。这些未经处理的胆汁在进入肠道后,会产生刺激导致其发生痉挛,这样内部的消化液就会发生逆流现象,进而出现引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如碱性反流性胃炎及食管炎等。
四是容易次生胆总管结石。结石的出现与高浓度的胆汁密不可分,所以胆囊的消失≠结石的消失。这些无处安放的胆汁会大量涌入胆总管中,久而久之就容易析出结晶,进而形成危险系数更重、治疗难度更大的胆总管结石。
五是增加结肠癌、胰腺癌的发病率。如果胆汁经常在未消化时间内,进入肠道和胰腺内的话,那么这些内壁黏膜所受到的刺激也会更为频繁和加剧,各种痉挛与炎症都可随之而来。当炎症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病变,导致结肠癌、胰腺癌等疾病的出现。
所以,长沙京石医院专家提醒,一定要好好爱护我们宝贵的胆囊,尤其是在查出胆囊结石后,务必及早就医处理。以便在病情早期阶段、趁胆囊功能尚未被结石损伤时行超微创经脐无痕保胆取石手术治疗,这样既可取净结石,又能保留住功能完整的胆囊,让它在体内继续发挥应尽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和良好的生活品质不受影响。(通讯员 黄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