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细胞储存第一股”迷雾:上海细胞治疗集团近3年亏损近15亿元,大部分利润留给中间商

图片
近日,上海细胞治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IPO上市,中金公司、建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招股书显示,上海细胞治疗集团是中国首家且唯一覆盖细胞医疗健康全价值链的公司,业务覆盖细胞储存、肿瘤医疗、细胞药物及细胞充能。若成功上市,将成为港交所“免疫细胞储存第一股”。
《华夏时报》记者查阅招股书发现,2021年至2023年年度,上海细胞治疗集团累计亏损接近15亿元。一位从事CGT(细胞基因治疗)行业的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称,从合作来看,公司自营部分很少,这样的模式可以在短期内大幅提升收入,不过同时也把大部分利润留给中间商,近三年有高达42.8%的销售成本支出比例,亏损也就在所难免。记者就上市事宜向公司发送邮件,截至发稿,对方并未回复。
3年亏损近15亿元
从财务数据看,2021年至2023年年度,上海细胞治疗集团亏损总额分别为4.66亿元、5.42亿元、4.88亿元,也就是说,三年时间,公司累计亏损14.96亿元。即使剔除财务成本、用权益法核算的分占联营公司亏损等,只看经营部分,公司同样处于亏损状态且亏损额呈逐年上升趋势,报告期内年经营亏损额分别为2.6亿元、2.85亿元、3.47亿元。
图片
上海细胞治疗集团招股书
从业务类型来看,细胞储存业务不仅为公司提供了主要的营收,同时也是主要的利润来源,而肿瘤医疗服务业务在报告期内则均处于亏损状态。
报告期内,上海细胞治疗集团的细胞储存服务的增量储存份数分别约为1.66万份、2.47万份及3.26万份,截至2023年末总储存份数已达10.04万份。同期,细胞储存及相关服务产生的收入分别为3.96亿元、3.57亿元及5.99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79.5%、57.7%、78.9%,毛利率分别为81.1%、74.8%、79.7%。
相比之下,肿瘤医疗业务产生的收入分别为1.01亿元、1.02亿元及1.43亿元,但同期毛利率分别低至-42.1%、-51.1%、-32.7%。
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在招股书中表示,为了拓宽渠道,公司与机构合作伙伴的合作中,一般提供定制服务套餐,并向终端客户收取较低的价格,因为机构合作伙伴通常可以带来大量的终端客户及相关营销开支及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但从数据来看,上述合作产生的开支并不少。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2.13亿元、1.73亿元、2.82亿元,其中,应付机构合作伙伴的营销推广费开支分别达到1.74亿元、1.30亿元、2.26亿元。同期,销售费用率分别为42.8%、28.0%、37.1%,研发费用率则分别为28.6%、32.2%、31.4%,2021年、2023年销售投入均高于研发投入。
现金流方面,上海细胞治疗集团2021年—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22亿元、-1.43亿元和-2822.4万元,已连续三年为负。报告期内,公司各年度资本负债率分别为162.13%、186.08%、78.35%,净资产于2023年刚刚由负转正。而流动净资产也逐年下降,并于2023年录得流动净负债。
核心业务缺乏壁垒
业内人士分析称,上海细胞治疗集团虽为行业内首个冲击资本市场的代表公司,但其本身业务并不具备稀缺性,业务前景或缺乏想象空间。
从市场现状来看,上述分析也不无道理。
免疫细胞存储是指利用生物技术,从人体内提取一定数量的健康免疫细胞,经过检测认定,将其储存在-150°C至-196°C的深低温液氮罐中,以长期保持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
灼识咨询报告称,近3年来,按每一年的免疫细胞储存的累计储存份数量和免疫细胞储存的增量储存份数计算,上海细胞治疗在中国免疫细胞的储存市场均排名第一,2023年公司的细胞储存市场份额为40.7%,第二位市场占有率仅约7.1%。
事实上,中国免疫细胞存储市场为细胞治疗产业中最为成熟的环节,技术本身并不具备较高的市场准入壁垒,国内有众多厂商参与,头部企业除了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外还包括中源协和、博雅干细胞、北科生物、华大基因旗下华大细胞、齐鲁细胞、南华生物、上海张江生物银行、汉氏联合等,另有上千家中小企业。
据招股书,目前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已在上海、河南及北京建立了3个细胞储存库,存储容量达到90.60千升,北京细胞储存库于2022年6月开始运营,可供储存免疫细胞或自体多能细胞(干细胞)。
“公司每个液氮罐的存储容量在500升至800升之间。2023年,上海地区储存库的储存量为3.71万升,利用率仅为66.2%;河南地区储存库的储存量共计1.03万升,利用率为55.2%;北京地区储存库的储存量共计0.32万升,利用率为20.3%。”上海细胞治疗集团表示。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1年—2023年,细胞储存业务收入并不稳定。对此,上海细胞治疗集团解释称,2022年,由于上海等若干城市或地区为应对COVID-19疫情复发而采取了进一步的预防措施,公司位于上海的服务地点暂时关闭,导致终端客户无法亲自接受面对面细胞储存及相关服务。2023年的收入下滑则主要由于通过渠道代理商的增量储存份数的减少,而该等服务套餐的价格较高。
图片
上海细胞治疗集团招股书
不过,在利用率尚不饱和的情况下,公司仍看好细胞存储的前景,积极扩建存储中心和设备。招股书显示,上海细胞治疗集团此次IPO的募集资金拟用于为细胞存储建立新的细胞存储设施,包括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的区域总部,为区域总部配备深低温液氮罐等。很显然,扩建储存设备后,与渠道商的合作会再次成为公司“获客”的主要渠道。
据悉,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在9年内获得8轮融资,总融资额近20.80亿元,此次以超70亿元整体估值向港交所发起冲击,能否顺利上市,尚有待市场观察。
见习编辑:邓舟羽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