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原标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的内在要求,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的现实需要。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甘肃力量。
重视文物保护。甘肃在中华民族文化史、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不断加强敦煌学、简牍学研究,提取破译优秀传统文化里的“敦煌基因”“简牍密码”。要加快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要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和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加强考古研究、价值阐释、活化利用,建设文物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要高效率推进科技赋能,加快科技考古、馆藏文物与古建筑修复等关键技术攻关,着力形成涵盖石窟寺、古建筑、古遗址和陶瓷、丝绸等文物主要类型的保护技术、专用装备、行业标准,以创新赋能文物保护。
加强文艺创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持续加大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建设精神富有的文化甘肃。要深入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建立健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引导扶持机制,推出更多有思想深度、有生活厚度、有人情温度的优秀作品。要以构筑“高原”、打造“高峰”为目标,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打造敦煌画派、敦煌舞派等甘肃文化品牌。要加大重大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和特色题材创作生产力度,加强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精品创作,着力打造一批体现甘肃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
保障文化供给。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要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增加城市书房、小剧场等城市休闲空间,打造阅读、咖啡、文创等一体化复合型文化空间,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要深入实施全民阅读计划,充分利用“甘肃飞阅”数字化平台,推进全民数字化阅读。要深化“书香陇原”建设,建设“读者小站”“读者书房”“读者阅读角”“读者乡村文化驿站”,以及休闲书吧、读吧等城乡特色商业小微阅读空间,打造全民阅读阵地,有效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推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甘肃历史悠久而厚重,文化多彩而独特。既要代代守护、薪火相传,也要紧跟时代、推陈出新,打造富有魅力、吸引力、辨识度的甘肃文化标识。要加快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打造甘肃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标,构建华夏文明在甘肃的中华文化标识体系。要大力实施经典古籍活化转化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让珍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传播开。
促进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引领未来的朝阳产业,是高附加值、高带动力的富民产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契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多措并举协同推进。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要深度挖掘飞天、铜奔马、伏羲女娲、马家窑彩陶、黄河母亲等甘肃文化符号,推出一批彰显甘肃文化元素的现象级文创产品。要加快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速推进冶力关景区、和政古生物化石文化旅游区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要积极利用老旧厂房、老旧街区等存量空间,打造新型文化消费场景,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有温度的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创造文化传承发展的“甘肃品牌”,打造中华文明传播展示的“甘肃窗口”,推进现代化建设文化先行的“甘肃实践”,不断开创新时代全省文化工作新局面。
(季慧琳,作者为甘肃省文旅厅政策法规处处长)
来源:甘肃日报